近期,北京部分地铁站扶梯上出现的黄色“小脚印”标识引发关注。这一标识并非装饰,而是地铁运营方对乘客乘梯习惯的全新引导——不必“左行右立”,而是并排站立,站稳扶好。“小脚印”的出现,承载着城市管理者对公共安全与秩序的深刻思考,也反映出国际惯例在现实检验中的适应性调整。(5月20日 新华网)
“左行右立”起源于1944年英国伦敦地铁的“请站到右侧”标识,后逐渐在全球普及,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乘梯规范。在过去,它满足了部分乘客赶时间的需求,契合人们对公共秩序的追求,一度被视为城市文明的象征。但随着城市规模扩张、人口密度增加,这一惯例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诸多弊端。
安全风险首当其冲。依据国家标准GB 16899-2011,电动扶梯梯级高度为21至24厘米,远超普通楼梯13至18厘米的设计高度,且运行速度较快,商场扶梯一般每秒0.5米,地铁扶梯约为每秒0.65至0.7米。在这样的条件下行走,乘客极易因重心不稳踏空或绊倒。一旦发生意外,高速运行的扶梯极有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造成大面积踩踏。
设备损耗问题同样不容忽视。长期“左行右立”使扶梯右侧承受更大载荷,加速部件磨损。南京地铁统计显示,95%的电动扶梯损坏源于受力不均衡,右侧滚轮磨损量可达左侧的3倍。这种不均衡磨损增加维护成本,缩短设备使用寿命,还可能导致梯级链不同步等重大故障。
再者,电动扶梯两侧同时站人时,扶梯每分钟可运送113名乘客,比“左行右立”时的81名大幅提升,单位时间最大输送量增加40%。让出左侧通道看似方便少数人,实则牺牲了整体运输效率,在高峰时段加剧拥堵。
面对这些问题,各地纷纷调整政策。上海自2012年起不再提倡“左行右立”,2019年明确禁止在扶梯上行走或奔跑,此后扶梯事故率同比下降。广州、成都、南京等城市也相继发声,不提倡这一做法。北京自2018年取消“左行右立”倡议提示,如今通过“小脚印”标识进一步引导乘客安全乘梯。
这一调整反映出城市治理的与时俱进。公共规则的制定需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提升公共资源利用效率为出发点,依据科学数据和实践经验动态调整。从“左行右立”到“并排站立、站稳扶好”,这一转变不仅是乘梯规则的革新,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毕竟,让公共生活更加安全、有序、高效,是一切规则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