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教育厅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自2025年7月1日起施行。新规的“两个自愿”原则备受关注——学校开展校服选用工作要自愿,学生和家长购买校服也要自愿。此外,非城镇中小学校原则上不要求统一着装和购买校服。(5月21日《广州日报》)
长期以来,校服管理领域乱象丛生。部分学校在利益驱使下,强制学生、家长购买校服,甚至搞捆绑销售,给家庭增添经济负担。一些学校频繁更换校服款式,背后则隐藏着权钱交易的腐败隐患。至于高价校服、劣质校服、校服款式陈旧等问题也屡见不鲜,严重损害了学生和家长的权益。此次广东出台校服新规,明确“校服自愿”原则,正是直击这些痛点,旨在拨乱反正,重塑校服管理的良好秩序,守护教育公平底线。
新规的“两个自愿”原则意义深远,改变了学校“一言堂”的做法,赋予学生和家长实实在在的选择权。以往,家长面对学校强制购买校服的要求,即便心中不满,也往往敢怒不敢言。如今,新规让家长真正拥有了话语权,经济压力得以减轻,也能依据自身实际情况,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着装方式。
从教育本质来看,学生着装本应回归朴素、实用,不应成为学校创收或相互攀比的工具。自愿原则让校服能更好地承载育人功能,减少了攀比、奢侈、浪费现象,促使校服提高制作质量、审美设计。当学生和家长对校服满意,校服所蕴含的集体荣誉感、身份认同感等教育价值才能充分发挥。
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承认并尊重不同主体的合理需求。由于城镇与乡村学校在地域特点、经济条件、文化氛围等方面存在客观差异,强制推行“一刀切”的校服政策,显然不符合实际。农村和偏远地区部分家庭经济条件有限,统一购买校服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新规避免给这些家庭增加经济负担,也尊重了非城镇地区的教育实际情况与文化特色。
当然,新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挑战。比如,学校虽不能强制购买,但可能通过隐性方式施压,让学生和家长“被自愿”购买。如何确保自行购买或制作的校服符合学校统一要求,同时又不引发新矛盾?这需要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执行层面细化规则。因此,应建立公开透明的校服选用和监督机制,成立由家长、学生、教师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全程参与校服管理工作。教育部门也要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对顶风作案的学校严肃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