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5月26日

数字戒断

□本期主持:吴志明

在数字技术无孔不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手机已从单纯的工具变成了生活的主人。于是,“数字戒断”悄然流行起来,有人借此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重新夺回生活的主动权,但也有人在短短几天后难以为继。对此现象您怎么看?

有益尝试 值得点赞

@范华平: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无处不在,我们在享受数字红利的同时,也需做好“断舍离”,避免被数字所裹挟。一方面,要卸载一些不常用的应用软件,在物理层面进行数字戒断,让手机回归其工具属性。另一方面,要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如多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多读经典著作……让现实生活充实起来,避免因内心空虚而沉迷网络,从而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平衡。

@龙泉:在信息碎片化传播时代,我们的注意力被不断分散,生活和工作都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数字戒断是人们尝试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寻找平衡、重新夺回生活主动权的有益探索,有助于人们减少干扰、集中注意力,更加高效地学习和处理日常工作;也有利于人们从线上走出来,更多地去线下社交、游玩、锻炼等,促进个人身心健康,释放社会消费活力。

@许兵:手机依赖是现代病,数字戒断是良方。当下手机已成为许多人生活的必需品,但过度依赖不仅会让人陷入虚拟世界,还有损健康。数字戒断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人们可以借此重新找回生活主动权。在戒断过程中还可以培养专注力和自律能力,同时可以加强与家人、朋友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数字戒断,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和提升。

因噎废食 弊大于利

@蜀中闲人:在数字时代,数字戒断是因噎废食。现代社会,数字工具早已深度嵌入工作、学习与社交,强行戒断不仅影响正常生活,还可能加剧焦虑。数字戒断不应是简单粗暴的隔绝,而应以理性态度驾驭数字工具。学会设定使用边界、培养自控力,让数字技术成为提升生活质量的助手,而非被其奴役,才是面对数字时代的正确姿态。

@紫水晶:数字戒断的初衷值得肯定,但其实际效果可能昙花一现。现代社会的工作、社交乃至娱乐都与数字技术深度绑定,强行戒断可能适得其反。一方面,许多人工作依赖即时通讯和在线协作,彻底断联并不现实;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点赞等行为已内化为情感需求,骤然切断可能引发孤独感。真正的解决方案应是培养自律能力,而非“一刀切”地逃避数字环境。

@文魁:在万物“云端化”的当下,扫码支付、运动打卡等已成为生活常态,数字技术从工具演变为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将生活编织成数字网络。在此背景下,完全戒断数字既不现实也难持久,可能导致社交脱节、工作停滞。数字使用习惯已深植身体记忆,改变不仅需要强大意志力,更要重构生活方式,对抗数字依赖本质是对数字时代相处模式的深度重构。

合理平衡 和谐共生

@摇摇:数字戒断的兴起,反映了当代人对技术异化的集体焦虑,但其价值不在于排斥,而在于探索个体化的平衡点,掌握好“主动控制”与“被动沉迷”之间的界限。科技应该是为人服务的,与其推崇戒断,不如倡导“数字极简主义”,适当保留必要工具,剔除冗余的干扰,并通过设置使用规则实现可持续的自我调节。不抵触数字技术,学会与之共处,才是正确解决之道。

@琮琤:数字戒断流行反映出年轻人对生活被手机主导的反思。数字技术本是工具,却常因过度依赖让人迷失,模糊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但数字戒断不应是卸载应用等极端对抗,而应是学会主动驾驭数字工具。明确设定使用时长,关闭无关推送,将手机功能回归工具属性,既能享受数字便利,又能专注于现实社交、个人成长,唯有如此,才能挣脱数字枷锁,实现虚实之间的和谐共生。

@张全林:数字戒断的核心是强化自主意识,通过调适行为与心理,跳出算法推荐搭建的“茧房”困囿,正确驾驭自己的时间、注意力。在自我调适上应设定边界,有所用有所不用,借助数字技术的便捷性提高效率,而娱乐消遣可以寻求多元化方式替代。通过培养其他兴趣爱好,实现雨露均沾,这样才能避免难以自拔而最终沦为为“手机控”。

下期话题

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其中电影票“退票难”成为投诉热点。有网友认为,影院和平台拒绝退票不符合行业发展趋势与市场公平原则。但在退票问题上,影院确实有“苦衷”。对此现象您怎么看?下期茶座,邀您聊聊“电影票‘退票难’”这个话题,您可在“温陵茶座”新浪微博留言,也可加入QQ群299935398参与讨论。

--> 2025-05-26 □本期主持:吴志明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36091.html 1 数字戒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