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友热议2025年湖北省七市州高三联考语文试卷上,有一道9分的阅读题。命题组让学生阅读一首名为《秋江别友》的“唐诗”,作者为王晦之,并要求学生对该诗进行赏析。考试之后,不少考生怀疑这是一首“伪唐诗”。十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组一名工作人员回应,该诗使用了一位研究生导师的讲课稿。(《江南都市报》5月24日报道)
戴先任点评:十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这个事确实是有些不严谨。”“有些不严谨”的说辞显得“不太严谨”,严格来说,这件事很不专业,谬以千里。试卷是检验学生知识能力的一种工具,反之也是检验命题者命题能力的“试纸”,命题者命题能力欠缺或是不够严谨,这样的试卷就会走向育人的反面,反倒起到误人子弟的反作用。试卷应该相当严谨,不容出错。尤其这份试卷还是七市州高三联考试卷,涉及考生众多,影响广泛,命题者更应慎之又慎。对于“伪唐诗”语文试卷问题,相关部门不能轻描淡写,而要重视起来,认真对待,亡羊补牢,杜绝这类问题再次出现。
教授讲述美食 趣味十足
●你日常爱吃的菜系,爱点的外卖,蕴含怎样的文化积淀?这两年,一位考古学者,在短视频平台因为美食走红。以“不会考古的美食博主不是好教授”为简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张良仁领着网友,在一个个趣味十足的短视频里,讲述美食背后的中国史。(《中国青年报》5月24日报道)
郭元鹏点评:考古学者张良仁以美食为切入点,在网络世界异军突起,凭借着一个个讲述美食背后中国史的趣味短视频,收获全网200万粉丝。这位大学教授,在镜头前化身风趣的知识分享者,将远古的稻粟栽培、清朝的满汉全席等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让考古知识从学术殿堂走入大众视野。这打破了知识传播仅局限于“课堂之上”的固有模式,为知识传播注入新的活力。这种将专业知识与生活场景紧密结合的传播方式,让“知识短视频”真正具备了吸引力与传播力,丰富了短视频平台的内容,为知识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期待有更多的专业学者、知识达人能成为传播知识的网红,让更多的知识在网络空间中广泛传播,滋养大众的精神世界。
免费清洁骗局 务必警惕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接到多位消费者投诉称,家中老人遭遇“上门免费清洗”骗局,花3万块钱买了400多瓶清洁剂,如果一个月用一瓶要用35年。记者调查发现,此类骗局近期在多地频发,不少老年人被推销人员以情感绑架、虚假宣传等手段诱导,购入远超实际需求的清洁剂。(中国新闻网5月25日报道)
李英锋点评:此类“上门清洁陷阱”并非真正的便民服务,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不法分子以“免费清洁”为诱饵,通过话术操控、虚假宣传和情感绑架,将廉价清洁剂包装成“去污神器”,以高出市场价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兜售。令人愤慨的是,推销人员往往精准锁定老年人的弱点,利用他们反应慢、对产品实际用量缺乏清晰认知的特点,打“误导牌”,诱骗老年人购买大量清洁剂。要填平“上门清洁陷阱”,须综合施策,打出治理组合拳。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应开展专项治理行动,让不法分子付出法律代价。同时,通过传统媒体、网络群组、社区公示栏、社区防骗课堂等媒介强化普法宣传,提醒消费者务必警惕,不要上当受骗。
线上心理咨询 亟须规范
●原本想寻求专业帮助,却因咨询师的不当引导陷入了更深的情绪困境。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自己去年面临多重压力,通过某平台找到一名拥有3.4万粉丝的“资深心理咨询师”。但在其支付9800元费用后,咨询服务变成了理论复述和课程推销。3个月后,她觉得状态更糟了。(《法治日报》5月25日报道)
许君强点评:这位网友糟心的线上心理咨询体验并非孤例。不少人在网上看“心病”,为治病而来,却被灌了一肚子无用的“鸡汤”,花了大价钱,没“治愈”反“致郁”。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都承受着这样或那样的精神压力,另一方面,线下优质心理咨询资源分配不均且价格不菲。此种情况下,容易找到的线上心理咨询受到有需求的人们的青睐。然而,滥竽充数的“心理咨询师”,不仅给患者造成经济损失、耽误其治疗,也阻碍行业的健康发展。线上心理咨询亟待规范,有关部门需加大对心理咨询机构涉嫌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相关网络平台也要对从业人员的资质严格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