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因一百多年的牡蛎养殖历史,被称为天生“蛎”质的海边村庄。多年前为振兴牡蛎产业,村集体大胆作为,将个体养殖户“收编”整合成四家合作社,改“单打独斗”为“群策群力”,不仅大大提高了村民收入,更将村庄建设成“牡蛎之乡示范基地”。
百余年前,村民用牡蛎撬开了一道鲜味;如今,天生“蛎”志的港边村想再接再“蛎”,用牡蛎撬开独属于自己的一项产业、一番天地。日前,由泉州晚报社、中国邮政泉州分公司联合主办的“乡村振兴大篷车”第八站开进港边村。记者与邮政人员走村入户,与村两委共同开启港边村“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牡蛎文旅产业链的探索之旅。
□融媒体记者 陈玲红 通讯员 陈晓坚 文/图
破浪重组养殖网
集群发展破困局
“现在正是牡蛎养殖户最忙的时候,既要收成,也要下苗,基本上一天都要泡在海上。”今年55岁的陈剑英在港边村种植牡蛎三十年了。他介绍,每年农历四月和十月,是港边村养殖户最忙碌的时候,深沪湾无公害水质养殖区里成千上万个蓝色塑料浮桶漂浮在海面,作业收割船穿行其间,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港边人的杰作。
“以前下苗要愁成本,收成了还愁卖,现在不用了,只要你自己管理得好,不愁苗也不愁卖了。”陈剑英介绍,过去养殖户“单打独斗”成本高,收购的价格又低,效益并不理想。大约二十年前,村委会牵头,把零散的养殖户整合成四家合作社,“抱团取暖”后情况好了许多。“平时还是各家各户自己管理自己的区域,购买苗种、材料、设备时大家一起买更便宜,收购时所有的牡蛎放在一起,量大了价格就好谈了。”陈剑英告诉记者,“抱团”后牡蛎养殖的成本下降了约10%,收购价格也上涨了约10%,效益看得见。
据了解,目前港边村共有牡蛎养殖区8000多亩,100多户村民从事牡蛎养殖和销售工作,已形成以顺盛、安顺、兴翔、海顺等养殖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规模养殖群体。每年仅牡蛎养殖就可为村民带来约5000万元的收入。
“为了提高牡蛎质量,我们还与厦门海洋研究所、泉州农业农村局水基站合作,现在港边村的牡蛎每串可以养到20多斤,平均每只牡蛎肉重量可达2两。” 港边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宗飚介绍,2016年,永宁太平洋牡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3年10月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牡蛎)入选泉州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名单,港边村村民们依托牡蛎养殖,实现从“靠海吃海”到“依海富海”的华丽转身。
撬动四产延伸链
文旅赋能“蛎”村兴
“乡村振兴不只是产业振兴,我们计划把牡蛎做成‘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完整产业链。”张宗飚说。为了实现这个“蛎”志蓝图,2013年,村两委大力推进港边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水、电、路、网等宜居工程配套设施建设。
“推进美丽乡村,大力整治村庄卫生死角,铺设排水排污管道,提升主干道绿化建设,把村里18处废旧古厝拆除,建设成18个主题口袋公园。” 张宗飚介绍,为了让村民放心拆除废旧危房,他率先把自家的危房拆了,并给每一座危房整理好“档案”,这才让村民没有后顾之忧。
目前,港边村正在全力建设文化综合楼和西区海堤一条街。“这两处计划做成牡蛎产品销售和文化体验区。” 张宗飚介绍,文化综合楼共有五层楼,一层367平方米,日后牡蛎销售展览馆和牡蛎销售直播平台都将设在这里;位于港边村西区约3亩的海堤上将建成集牡蛎美食、牡蛎亲子体验的牡蛎一条街。“我们已经和上海交通大学食品学院建立合作,共同开发牡蛎食品深加工,以此形成牡蛎养殖、生产、销售和文化旅游完整的产业链。” 张宗飚说。
“一只牡蛎撬动一个村的产业发展,港边村的牡蛎产业大有可为。”进一步了解了港边村的牡蛎产业规划后,石狮邮政分公司永宁支局局长李良炳认为产业前景良好。据介绍,自2013年起,该局已为港边村提供授信5000万元的贷款额度。今年,针对牡蛎养殖户又推出了无抵押、无担保的“福海贷”,仅去年便为港边村放贷1000多万元。李良炳介绍,日后随着港边村牡蛎产业的发展,石狮邮政也将利用邮乐网等平台,在网络销售、物流配送等方面提供更大的支持,支持港边村产业振兴、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