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5月28日

惠安:双中心链动双循环

(上接第一版)校服产业策划实施增资扩产、改造升级、延伸链条、补齐短板等重点技改项目,扩大优势产能规模;建设中国校园服饰供应链集散中心,规划原辅料交易、研发创新、电商展示、教育装备、商业办公、仓储物流、金融服务等板块,引导校服企业入驻专业市场。

布局智慧高效的产业生态——建设中国(惠安)石雕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打通设计、生产、销售全流程数据壁垒;推广AI辅助设计、库卡智能雕刻机器人、数控设备共享服务及“惠雕云商城”线上交易平台,支持荒料、设备、成品全品类B2B交易。加快群盛世纪科技产业园、校服基地产业园、欧派产业园等标准化园区建设,支持入园企业应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全流程数字化转型。

打响抱团出击的产业品牌——构建统一的“惠安石雕”品牌标识体系,通过雕艺博物馆、3A级文化街区等载体扩大品牌辐射力。积极创建“惠安校服”集体商标,制定集体商标使用管理办法并推动公平公开公正使用;举办或承接高规格校服设计大赛,不断提升惠安校服影响力。

链主牵引 集群蝶变

产业协同实现亩均税收25万元跨越

在惠安,有一个显著的产业特征——“链主”,即一家龙头企业通过产业协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告别单打独斗,协同创新共赢,以全产业链共建产业生态。

以泉惠石化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惠安积极构建以中化泉州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基础化工为主线、合成纤维为特色、高端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为两翼的石化产业链,打造化工材料发展新高地。立足泉州服装鞋业全国领先的产业优势,惠安打通乙烯(C2)—EVA产业链,目前已投产10万吨/年EVA项目,通过技术优化升级及功能母粒研究,配套高端EVA鞋底材料,直供晋江、南安等地的鞋企。此外,惠安引入环氧丙烷下游东大聚醚多元醇项目,同步洽谈鞋材、软垫原材料聚氨酯项目,打造“从一滴油到一张膜、一匹布、一双鞋”的产业融合发展新局面。

同样推行“链主”发展模式的还有食品包装领域。惠安通过建设南王科技产业园,激发南王科技的龙头效应,精准开展以商招商、以链黏商,陆续引进麦王、双盈、麦氏、华方冷链等上下游企业落地,推动实现入园企业订单共享、资源互通、发展共谋,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园区企业可实时了解彼此的生产、库存和销售情况,实现食品包装、汉堡面饼、酱料调味品、冷链物流配送等供应链闭环,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形成搬不走的集聚优势。”据园区方面介绍,园区入驻企业18家,投产企业17家,亩均税收由5万元增长至25万元,产值将从建设初期的8亿元跃升至20亿元。

在百裕集团研发中心的展厅内,各式各样的校服琳琅满目,每一件都以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工艺诠释着品牌的时尚和创意理念。以科技创新、品牌升级及全链整合为核心,校服产业实现从“贴牌代工”到“自主品牌”、从“渠道为王”到“创新驱动”的跨越。

全国学生服饰南方研发中心设计总监余朝阳表示:“以前我们主要靠跑渠道、拼价格,利润很低。现在我们成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2018年成立了全国学生服饰南方研发中心,每年研发校服300多款,还申请了几十项专利,订单价格比传统代工高出许多。”惠安校服协会党支部书记、常务副会长陈素梅分享了产业“密钥”:“我们通过产业链党建联盟,把200多家企业联合起来,共享研发资源、统一质量标准。同时,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升规纳统,打造‘惠安校服’地理标志品牌。”

人才链,是“四链融合”的重要一环。惠安通过成立大师工作室、举办高级研修班、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将产业、专家、高校、科研机构等多方深度融合,让人才成为产业集智赋能、创新发展的助推器。5月12日至16日,在惠安县委组织部、县城联社的组织下,40名雕艺人才赴中国美术学院参加“雕艺融古今·数智绘未来——2025年惠安县雕艺人才高级研修班”,通过与高校教授、行业专家开展深度互动交流、实地研习等方式,探讨如何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在雕艺领域中、如何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雕艺创作。

惠安县城联社分享的多组数据,佐证了人才链对产业的多维提升。开成职校、华光学院等职业院校增设雕刻工艺专业,订单式培育企业需求人才,累计为企业培育输送雕艺人才2000余人;与中国美院等10多所知名美院合作设立教学实践基地15个、雕艺人才工作站6个;累计创建市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79家、县工艺美术(雕艺)大师工作室108家,推动大师带徒授艺503人,有效传承民间优秀技法和关键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在塑造产业链协同发展模式方面,惠安探索了新的“玩法”。依托“中国校园服饰产业基地”的产群优势,惠安将以螺阳镇溪西村为试点,打造“校服行业乡村富民车间”,承接龙头企业订单,促进产业与乡村共同富裕,建设共享工厂,推动国有企业与县域产业链深度融合。

“惠安优品” 集体出海

前4个月进出口增长34.9%创历史新高

在华瀚箱包公司的标准化厂房内,昼夜不停的机械加工声,成为企业良好外贸态势的最佳“伴奏”。企业负责人蔡邵媚介绍:“‘惠安优品’通过设立外贸优品专区,为出口转内销企业提供线上或线下的销售平台,缩短商品进入国内市场的时间。在巩固外贸优势的同时,公司还积极拓展国内市场渠道,形成内外贸一体化运营模式,通过‘惠安优品’的打造,实现订单结构优化。”

蔡邵媚口中的“惠安优品”,是惠安于2023年11月起全力打造的公共品牌,即聚焦当地“1543”产业体系,在重点产业领域筛选推出一批特点突出、品质卓越、市场公认的产品和服务,集中展示、推广惠安名特优新产品,助推企业拓展市场。截至目前,惠安已公布两批入选目录产品,共36家企业、上百个产品入选。

产业出海,渠道为王。惠安在2月2日揭牌成立了正和港外贸—跨境电商集聚区。“正和港外贸—跨境电商科技产业园区坐落于惠安黄塘镇,将为入驻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电商平台支持、供应链整合、海外仓储及物流服务等。”中太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太育表示,这不仅为本地企业提供了更高效的国际化发展路径,也为投资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商业机会,更好地推动地方外贸发展。

去年8月,中国籍“鼎衡1”轮装载着3100吨甲苯顺利驶离外走马埭作业区6#泊位,首次直装直发海外目的港,成为泉州斗尾港区外走马埭作业区正式开放以来外贸船舶首航。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营销管理部出口业务负责人王超表示:“该作业区启用后,可实现‘门对门’的海运直航直发,无需短倒至外租库出口,可为石化企业提供更便捷、更经济的仓储物流配套服务,单船预计可节约成本30万元以上。”近年来,惠安积极扩大化工产品进出口,推动中化保税原油进口增加至每月12亿元,推动外走马埭、港丰等码头先后开放,进一步扩大甲苯、航煤、乙烯等化工产品出口,化工产品及原油进出口成为外贸进出口新增长点。

“时尚大秀”,创新脉搏。4月初,伴随着惠安海岸轻柔的潮声与海风,身着各式校服的模特以海天为景、以时尚为媒,用青春活力的姿态展示着惠安校服产业的时尚蝶变。作为惠安县侨商跨境出海走进产业带暨县域重点产业链“四链”融合活动之一,惠女服饰、箱包产业、校服产业“三个秀场”联袂上演,背后是惠安厚植产业基础与文化资源,激活“创新驱动、设计引领、品牌提升、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推动石雕、校服、箱包、惠女服饰、食品饮料等产业向时尚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积极尝试,旨在让具有惠安特色的时尚产业体系成为开拓国内外市场的新优势。

今年1—4月,惠安外贸进出口总值75.3亿元,同比增长34.9%。其中,出口23亿元,增长22.1%;进口52.3亿元,增长41.5%;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65亿元,增长45.6%。“成绩的取得,是惠安紧扣内外贸一体化新格局的趋势与变革,走出了一条既守住产业‘传统优势’又赋能‘创新业态’的新路,为产业出圈出海保驾护航。”惠安县委副书记、县内外贸高质量发展指挥部第一副指挥长陈剑锋表示,惠安将继续秉承“要简单,来惠安”的营商环境服务理念,推动税务、金融、人才等各领域营商环境提升,全面做好企业发展服务保障。

“作为福建省重要的工业大县和经济强县,惠安正肩负着新时代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惠安县委书记、县内外贸高质量发展指挥部指挥长庄稼祥说,面对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和国内产业升级新机遇,未来,惠安将充分发挥“双中心”集聚效应,以供应链创新为抓手,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强化政企协同、产融结合、数字赋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助力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引导企业从“制造出海”向“品牌跃迁”,推动“惠安优品”出县出海,书写惠安县内外贸发展新篇章。

--> 2025-05-28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36574.html 1 惠安:双中心链动双循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