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雕与校服,惠安传统的产业双翼。
千百年来,惠安人专注“抡锤握针”,诠释经典,联接古今。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大会堂的柱础、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刻、毛主席纪念堂石雕、著名侨领陈嘉庚的集美鳌园等,无不闪烁着惠安石雕的艺术光辉。作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加工能力最强的石雕工艺品生产出口基地,惠安居全国石雕产区首位,产品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样跻身全国之最的校服产业,辐射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全国每3件校服,就有1件来自“惠安制造”。可以说,惠安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石雕之都”“中国建筑之乡”“中国校园服饰产业基地”。
“此次成立供应链集散中心,是践行‘晋江经验’,发力‘奋勇争先、再上台阶’的创新之举。”惠安县长、县内外贸高质量发展指挥部指挥长黄育奇表示,从“产业之城”到“创新之城”,当前惠安正着力补齐短板,促进供需对接,探索一条以搭建供应链平台,重塑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开辟惠安县“1543”产业带出海拓展新路径,推动从“世界石雕之都”向“世界石雕产业供应链集散中心”迈进,从“中国校园服饰产业基地”到“中国校园服饰供应链集散中心”跃升,让“惠安优品”扬帆出海,走向世界。惠安,力争通过5年时间实现三大目标:
——推动传统产业蝶变跃升,构建现代化产业发展新体系。坚持“链主领航、集群发展”策略,深化“一链一策”精准赋能,全力冲刺规上工业产值超1900亿元目标。石化产业,推动中化二套乙烯项目纳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加速推进11个延链补链项目建设,推进石化产业与鞋服产业(校服工装)相链接;雕艺产业,推进石雕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石雕石材产业工业互联网创新体系。
——深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打造国际化市场拓展新格局。实施外贸主体倍增计划,力争到今年年底全县对外贸易主体突破290家,培育18家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的外贸领军企业;锚定2027年外贸出口额突破76亿元、2030年迈向90亿元目标,提升“惠安制造”国际市场占有率。支持代加工出口企业打造自有品牌,鼓励企业聚焦研发设计、质量管控、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推动企业积极对接义乌供应链,依托淘宝、京东等线上平台,搭建国内分销网络,形成以自主品牌为核心、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促进工贸金研深度融合,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以“科创+产业+资本”深度融合为核心,规划建设超500万平方米工贸载体,引进3家大院大所共建创新平台,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工业设计小镇,引入5家以上国际高端设计品牌企业。建设基金集聚区,汇聚百支以上基金机构,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深入实施外贸人才订单式培养计划,构建多层次、全链条的培育体系,搭建“政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完善“技能培训+国际认证”双轨机制,开展跨境电商运营、国际谈判等定制化培训。实施企业上市“鲲鹏计划”,建立“储备一批、培育一批、上市一批”的梯次培育机制,力争培育2家以上上市企业,以资本力量撬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产业创新—科技研发—金融支撑”的良性循环生态,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融媒体记者 庄丹丹 黄伟毅 林绿波
双核进击 进位破圈
打造300亿级石雕校服产业集群
同一天成立的世界石雕产业供应链集散中心、中国校园服饰供应链集散中心,向外界传递了惠安产业集聚、出海拓展的发展新声。现场签约项目重点围绕“强链补链、数智赋能、绿色集约”三方面,目的在于补短板、聚资源,强化上下游协同创新,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对集散中心成立后的行业发展,惠安县石雕石材协会会长王志刚充满信心。“石雕产业在产业链协同发展上,本来就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做法。如为推进产业绿色化发展,我们成立一个环保工作小组,从几家企业尝试性探索到各部门、环保机构介入指导,把整个惠安县所有的生产尾料通过各种工艺进行回收再利用,实现促进产业绿色健康发展的成效。”
“我们惠安有种说法,从街头走到巷尾,一件校服就可以生产出来,背后是产业链高度协同带来的发展优势。”福建新同兴针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子强表示,县委县政府替我们把供应链平台打造出来,为产业带来诸多优势,包括提升服务效率、节约物流成本等,特别是吸引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驻惠安县校服产业园区,进一步丰富了供应链体系。
在惠安副县长、县内外贸高质量发展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庄泽平看来,两大中心的成立,承担着推动惠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到2027年,石雕、校服两大产业规模将力争突破300亿元。其中,世界石雕产业供应链集散中心将充分发挥整合资源、协同创新的作用,推动石雕产业在全球贸易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并形成一批国际知名的文化IP和设计品牌。中国校园服饰供应链集散中心将发挥惠安县作为‘中国校园服饰产业基地’的优势,汇聚行业优质企业和资源,推动惠安校服产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如何让惠安的石雕、校服产业突破现有的市场疆界,进位更高维度、更广尺度的领域?庄泽平向记者讲述了惠安打法:
构筑完善全面的产业链条——石雕产业推动碑石雕刻、园林景观雕刻、宗教雕刻等六大核心品类协同发展,打造专业化产业集群;以雕艺循环经济产业园为锚点,引导县域石雕企业集聚入园,实现集约化管理。
(下转第二版)
记者手记
链式思维 惠安解法
在惠安校服基地产业园,数字最能说明“链”的威力:5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近100家纺织、辅料销售企业,将产品卖到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这座闽南小城正用“链式思维”,把县域经济拽进全国乃至全球供应链赛道。
石雕是最能体现惠安产业“链式思维”的领域。耸立在美国华盛顿的马丁·路德金雕像,东南亚各国的佛像雕塑,其“原型”是来自广东云浮、山东莱州乃至印度的荒料,杂糅着本土与国内外设计师的灵感,经惠安工匠的巧手雕琢、智能机械的精细加工后,再度扎根于海外城市中。占比全球石雕出口总量80%的体量,成为“世界石雕之都”惠安的最佳注脚。
用“链主引领”重塑产业链,用“全球拼图”建构国际市场。集聚在南王科技产业园里的上下游企业,打造了“原料—生产—物流—销售”的产业闭环,让产品印上星巴克、耐克、阿迪达斯、麦当劳等国际“大牌”标识。南王科技在加拿大和印度尼西亚布局的子公司,将产业触角下探至北美这个全球目前最大的纸质购物袋消费市场的同时,亦带领众多战略合作客户抢占东南亚新兴消费市场。
逐鹿内外贸高质量发展,县域突围的“惠安解法”藏在“链主引领+产业协同+国际视野”的组合拳里。当校服、石雕、纸袋这些传统产业开始用全球视角做产业链,小县城也能成为世界经济的“关键节点”。这,或许就是中国县域经济最生动的进化论。(丹丹 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