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经历了连续两年的行业性降速后,乳制品行业内部正在重新审视发展模式问题。在近日于南京举行的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31次年会(下称乳协年会)上,讨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如何破局供需结构矛盾,在业内看来,国内传统乳制品人均消费或已见顶,而突围的关键仍聚焦于年轻人和老年人市场。
2024年,国内乳制品消费经历了深度调整的一年,行业数据也出现了近年来首次负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乳制品总产量为2962万吨,同比减少1.9%,而2022年和2023年这一数据还分别保持着2%和3.1%的增长。
行业的低迷在上市公司业绩中也有体现。根据已公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乳业前三甲企业伊利股份、蒙牛乳业、光明乳业全年营收分别为1158亿元、886.7亿元和242.8亿元,收入规模普遍出现8%—10%的同比下降。除少数乳企外,大部分区域乳企业绩波动较头部乳企更为显著。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刘江毅在大会演讲中表示,造成乳业行业数据变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国内消费市场增长乏力;另一方面则与产品供需结构矛盾相关,市场呈现出液态奶下滑与高端乳品进口依赖并存的局面。
长期以来,国内乳企的产品结构以各类液态奶为主。乳制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液态奶产量为2745万吨,同比减少2.8%,打破了此前五年保持的2%以上年增长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国内人均奶类消费量降至41.5公斤,同比减少5.6%,而2023年世界人均奶类消费量约为140公斤。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在演讲中强调,考虑到我国约半数人口不饮奶,实际消费人群的人均消费量已达80公斤,这一数据已与日韩持平,传统液态奶消费面临瓶颈。
在国内乳企苦于液态奶销量下滑的同时,进口乳制品也有新变化,虽然传统的液体乳、发酵乳等品类进口数据也在下滑,但稀奶油、炼乳、白蛋白等高附加值品类却保持着增长,其中稀奶油进口量达到28.8万吨,同比增长了近9%。
在业内看来,破解液态奶及乳制品消费放缓的困局,关键在于解决传统乳制品与新消费需求的错配问题。
年会上,多位行业专家建议,中国乳业亟需推进结构性调整,不应忽视新场景、新人群、新渠道崛起带来的机遇。例如国内现制茶饮市场规模持续扩容,2024年总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这对乳制品行业同样意味着新增长空间。
利乐公司市场经理王华在演讲中表示,随着新技术、新场景不断涌现,传统液态奶的消费场景正被"饮+食"融合的多元化趋势所替代,乳制品品类面临重构。如家庭及儿童零食场景的兴起带动即食型奶酪增长,运动健身场景的火爆催生蛋白补充、体重管理类产品需求,膜过滤等深加工技术的成熟则拓展了乳品形态的创新可能。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营养学会与利乐联合发布的《中国老年人群营养健康问题现状及改善策略研究报告》指出,45—64岁“准老年”群体同样存在营养摄入失衡问题。报告建议乳企关注该人群特殊需求,开发解决咀嚼障碍、高蛋白、低GI等针对性产品,并把握老年营养配方食品的市场机遇。(一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