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5月30日

闽南文化可搭乘“数码绿头船”扬帆出海

□本期执行:融媒体记者 张博 张沼婢

陈再藩,笔名“小曼”,马来西亚漫画家、诗人、文化评论家、文化创意工作者,他和音乐家陈徽崇创立二十四节令鼓,被《亚洲周刊》赞誉为“文化创新、反哺中华”,影响深远。

我出生于马来西亚,祖籍中国潮州。作为第二代华人移民,我自幼深受潮州方言的熏陶,又在新加坡南洋大学(现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接受了系统的华文教育。这种双重身份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承的珍贵与不易。1988年,我与音乐家陈徽崇共同创立了二十四节令鼓,如今它已成为连接马来西亚与中国、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二十四节令鼓的诞生源于马来西亚华人对文化断层的焦虑。我们这一代虽接受华文教育,却始终在多元种族社会中因华文为母语是否存续中挣扎。1988年,我们将中国农耕文明的二十四节气与鼓乐结合,创造出兼具节庆活力与文化深度的表演形式。令人感慨的是,这一源自海外的文化创新,最终通过马来西亚留学生“回流”传至中国。

1997年,华侨大学成立首支二十四节令鼓队,至今已有28年历史,成为华侨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而这里的华侨大学恰如一座精神灯塔,吸引着海外华人的文化回归。如今,中国的节令鼓队已超百支,有的扎根于清华、复旦等高校,有的融入黑龙江“大雪鼓队”、浙江“立春鼓社”等地方节气民俗,有的则在潮州的社区、学校等点燃人们的热情。

尤其令人感慨的是,华侨大学的鼓队不仅在校内传承,更成为连接“一带一路”的文化使者。不久前,他们举行了二十四节令鼓队第十九届校园公演,邀请了新加坡、马来西亚知名鼓队以及北京清华大学、浙江的鼓队参与。这种“文化返流”并非简单复制,而是让节气文化在故土重生。正如泉州这座千年前接纳八方商船的古港,如今正通过节令鼓,将中华文化再次传播至全球。

二十四节令鼓于2009年被列入马来西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26年将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级非遗。若成功,这将是首个由海外国家独立提名的中华文化衍生遗产。其意义远超“申遗”本身,它证明中华文化不仅是“故土的传统”,更是“世界的活水”。这种文化自信,恰是闽南、潮汕等方言族群在海外开枝散叶的缩影。

如果说二十四节令鼓是文化回归的见证,英歌舞的爆火则展现了数字时代文化出海的爆发力。这一潮汕民俗舞蹈通过短视频平台的传播,短短两年便从地方庙会跃上央视春晚,甚至走向国际。我曾撰文分析,英歌舞的“破圈”本质是一场“年轻化改造”:视觉冲击力强,双棍翻飞、步伐铿锵,天然契合短视频“瞬间抓睛”的特质;团体协作的阳刚之美,与年青一代追求的热血精神共鸣。而今,当数字浪潮席卷文化传播,无论是闽南文化还是潮州文化,都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语言断层是最大挑战。如今海外年轻华人多通普通话,却渐失方言能力。像闽南歌谣、拜天公习俗、送王船仪式等,皆需方言承载。所幸互联网为方言复兴开辟新径和机遇。短视频不仅能记录舞步鼓点,更能传播乡音。我曾在汕头大学提出“数码红头船”概念——昔年潮州人乘红头船下南洋谋生,今日通过网络爆款传播文化。这同样适用于闽南文化,我称之为“数码绿头船”。(注:雍正元年规定,福建的出海船只称为“绿头船”,船头和桅杆上部涂绿色油漆,红色勾字;广东出海船只称为“红头船”,船头和桅杆上部涂红色油漆,青色勾字。)

我来过泉州,非常喜欢这个城市。泉州宋元时期是世界性的大港,如今我们不再依赖风帆与商船,但“敢拼会赢”的精神内核始终未变。站在互联网时代的潮头,无论是二十四节令鼓还是英歌舞,皆证明传统文化无需困守故纸堆。它们只需一群热爱者、一股创新勇气,便能跨越山海,生生不息。

--> 2025-05-30 □本期执行:融媒体记者 张博 张沼婢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36735.html 1 闽南文化可搭乘“数码绿头船”扬帆出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