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5月30日

2.5天休假模式

主持人:近日,四川省绵阳市商务局印发《绵阳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2025年工作清单》,试行4.5天弹性工作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的2.5天休假模式。“2.5天休假模式”再次引发舆论热议,如何更好落地?

本期嘉宾:黄思敏 秋实 贾之惠

蕴含多重价值

□黄思敏(教师)

早前,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鼓励弹性作息”,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看似简单的制度调整,实则蕴含着多重社会价值。

多出来的半天闲暇,像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消费市场的新空间。短途旅游、文化体验、亲子互动等业态将获得新的生长点。微度假模式满足了都市人对休闲的渴望,避免了长假出行的拥挤,为服务业创造了更均匀的消费周期。从经济角度看,这相当于把集中在节假日的消费需求进行平缓分流,形成更可持续的市场活力。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对生活质量的提升。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时间贫困”,正在侵蚀人们的幸福感。多出来的休憩时光,让上班族能够从容地安排一次家庭聚餐,完成搁置已久的兴趣计划,或者只是单纯地恢复精力。这种对个人时间的尊重,体现的是社会发展从追求效率到关注人文的转变。

当然,要让这项政策真正落地见效,还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协同配合,在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同时,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机统一。这种平衡之道,正是现代社会治理智慧的生动体现。

做足弹性文章

□秋实(医生)

实行2.5天休假模式也面临多重挑战。不同的行业对这一制度的适应性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制造业、物流业因生产的连续性难以实施,医疗等公共服务部门需保障运转,休假则与民生需求冲突。所以,化解2.5天休假争议,关键在于做足“弹性”文章。只有采用“鼓励而非强制”原则,允许企业根据生产经营实际自主决定休假安排,方能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催生反感与抵制。

在实施范围方面,应优先在服务业、知识密集型企业试点,暂缓覆盖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部门,既保障民生刚需,又降低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因生产连续性导致的执行难度。这样的“弹性”利于统一思想,提高社会对这一政策的接受度。

在执行方面,保持“弹性”也十分必要。比如,多地限定夏季实施、每月限休两次,并通过延长其他工作日或调剂加班时间平衡工作时间,确保工作正常运转。此外,应该允许和鼓励职工按照自己的方式挪假,用其他周末加班来换取另一周末的2.5天休假。这种差异化、渐进式的弹性安排,既回应了劳动者对延长休假时间的期待,又避免了企业成本骤增引发的抵触情绪,为政策落地减少了障碍。

各方共同配合

□贾之惠(公务员)

2.5天休假模式再次成为热议话题。这项旨在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政策,看似只是多放了半天假,实则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要让这个“纸上福利”真正落地,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配合。

对企业来说,最直接的顾虑就是用人成本。多放半天假,意味着要么减少工作时间但保持工资不变,要么需要雇佣更多员工来补位。这就需要政府出台配套政策,比如对落实休假制度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或者提供用工补贴。

服务行业的配套同样重要。政府部门应统筹协调,推动公共服务时间与休假制度同步调整。比如可以实行轮班制,既保证服务时间覆盖休假时段,又不增加工作人员负担。

要让这项政策真正惠民,还需要改变社会观念。现在很多企业还存在“加班文化”,认为工作时间长就是敬业。这种观念需要扭转,要让大家认识到合理休假不仅不会影响工作,反而能提升效率。媒体可以多宣传一些成功案例,比如哪些企业通过实行弹性工作制,既保障了员工权益,又提升了业绩。

2.5天休假模式不只是多放半天假那么简单。只有当政府、企业和社会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时,这个福利才能真正变成老百姓摸得着的“真实惠”。

□本期主持人:于理

--> 2025-05-30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36754.html 1 2.5天休假模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