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端午节前一天,妈妈都要精心准备包粽子的各种食材。家里的厨房也会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粽叶香。
将一大盆糯米提前泡好,在桌上摆放一叠粽叶,妈妈还会从中挑出一些更新鲜的。她常说只有最好的粽叶才能包出好吃的粽子。
小时候好奇心强,我曾缠着妈妈教包粽子的方法。我笨拙地模仿她的动作,却总是包不好,要么糯米漏出来,要么粽叶散开。见我气得跳脚,妈妈便轻轻握住我的手,教我如何使用巧劲将粽叶折叠起来,还笑着鼓励说:“慢慢来,熟能生巧,不要心急。”
或许是儿时打下了基础,后来上学时参加端午节包粽子活动,我总能轻松应对。有次活动中,我还跟老师学习了新的包粽子技巧,也就是先将几片粽叶叠在一起,卷成一个小漏斗的形状,然后舀一勺泡好的糯米放进去,接着加入三层肉、蚝干、虾米,再添一勺糯米,最后将粽叶折叠包裹起来用细绳系好,粽子便能包得紧实又漂亮。
我的家乡湖头镇,古代被称“阆湖”,这里至今流传着一个独特的端午节习俗,本地人称之为“祭江打粽仗”。端午这天,溪两岸定会挤满人,待午时一到,“祭江”活动就开始了,由锣鼓手、鼓吹手、旗手、篙手等人组成的祭江队把龙舟奋力撑到上游急滩头,再调头顺流直下。期间,队员们会齐声高唱屈原写的《招魂歌》,同时把一整串的粽子扔进江中。站在岸上和桥上的人们则跟着抛出粽子,将它们砸向龙舟,舟上的队员又回掷粽子,由此变成一场“粽子大战”,直至粽子抛完为止。这个千人打粽仗的场景,热闹又壮观,每次参与其中,我都开心不已。
又逢端午节,厨房再次飘散粽叶香,妈妈包粽子的身影依旧忙碌,远处溪两岸“祭江打粽仗”的喧闹声渐起。我剥开热气腾腾的粽子咬下一口,糯米的甜香混着远处的欢闹,好似在唇齿间漾开了一抹迷人又独特的“古早味”。
(作者系安溪县慈山学校初三年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