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闽南安溪到革命圣地延安,这是一场跨越千里的红色文化与戏曲文化的交响。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安溪高甲戏《莫耶·延安颂》近日于延安上演,场场座无虚席;全国巡演随即启动,持续传递红色精神与戏曲魅力的融合之光。这部戏以安溪籍革命战士莫耶奔赴延安及创作经典歌曲《延安颂》为原型,融入高甲戏表演艺术,实现红色叙事与传统戏曲的创新融合,前后历经七年,从剧本、舞美到表演全面升级,孜孜以求的不仅有艺术的臻于化境,更有精神的薪火相传。
延安宝塔山下,窑洞无声诉说着光荣的抗战史。“我们住在窑洞旁,旧窑洞保留着历史原貌,新建筑则作为居住场所,这种‘新旧交织’的环境让我仿佛能触摸到莫耶的过往。”昨日,饰演莫耶的一级演员郭宗华回想起延安演出经历仍难掩激动:“每天站在窑洞前远眺,总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安溪金谷镇溪榜村,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莫耶故居二楼的莫耶纪念堂内,观者纷至沓来,《延安颂》油印歌纸和莫耶作品原始手稿等珍贵文物,闪耀着伟大抗战精神的光芒。从莫耶纪念堂走出来的高甲戏《莫耶·延安颂》,如今正走向全国,开启一场红色故事传播之旅。
泉州安南永德老区与中国革命圣地延安的牵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红色文化的交响,在这一刻,汇成一个庄严的动作:向中国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致敬!
十余版修改 以佳作致敬延安精神
莫耶是安溪籍革命女作家,原名陈淑媛。高甲戏《莫耶·延安颂》讲述了这位出身国民党少将家庭的进步青年,从反抗封建礼教、揭露生活不公,到抗战中舍弃爱情、奔赴延安,最终成长为革命文艺战士并创作经典歌曲《延安颂》的历程。
从创作到全国巡演,这部戏走过了七个年头。早在2019年,立足于写好、讲好本土文化名人的故事,安溪就启动了高甲戏《莫耶·延安颂》创作筹备工作,得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2020年,剧目落地排练,此后参加了一系列庆祝活动。2021年,该剧参加了第八届福建艺术节暨第28届全省戏剧会演、泉州市第34届戏剧会演,均获得优秀剧目奖这一最高奖项。
去年年底,安溪做了一个重要决定:把这出高甲戏《莫耶·延安颂》送到延安去,送到全国巡演,把红色精神传播得更远、更广。
“我们对《莫耶·延安颂》整体做了重大提升,包括剧本、导演、作曲、舞美、表演、灯光、服装、造型等。”提及高甲戏《莫耶·延安颂》全国巡演,安溪县高甲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主任谢志斌打开了话匣子。
艺术无止境。谢志斌回顾,该剧第一版由著名导演吕忠文执导,反响热烈,也得到专家好评。此次全国巡演前的整体优化,从县里到团里,目标直指“留下来、传下去、传得开的艺术精品”,以优秀文艺作品致敬延安精神。因此,剧本必须更加合理、流畅:深入剖析莫耶与家庭、恋人陈仓之间的情感张力;深刻思考她离开封建礼教家庭、与相恋很久的爱人分离的原因;深度挖掘促使她义无反顾加入抗日大潮的动力……主创人员一系列自我诘问和回答,让莫耶这个人物更加有血、有肉、有情。
副导演、艺术总监王琼芬回顾了创作历程:“每一处改动都凝聚着对历史的敬畏、对艺术的追求。”全团上下齐心协力,光是剧本就修改了十余版,终于让这部承载着历史厚重感与时代精神的作品登上舞台。
今年3月,正值剧目优化提升的关键阶段,编剧王文胜连续熬夜半个月完成剧本修改,邀请多位专家现场评审,不到一个月就完成导演手法、音乐编曲、舞美灯光、服装造型等的全面升级。比如开场,新版剧目以学生游行抵制日货的场景展开,过渡到莫耶与父亲的冲突:父亲逼婚、莫耶反抗后离家求学,更细腻地展现封建礼教与新思想的碰撞。
“改编后更注重人物内心的挖掘。”郭宗华介绍,“比如莫耶与恋人陈仓的分离,不再是简单的立场对立,而是通过对话展现‘信仰不同却彼此尊重’的复杂情感——陈仓理解莫耶的选择,莫耶也敬重他的才华,这种‘爱而不得’的张力让角色更立体。”
8天半蜕变 高强度编排磨出大戏
“他要求8天半内完成整剧编排。”这是郭宗华对新版剧目导演吴慈明创作风格印象特别深刻的地方。
于是,每天从上午9点到下午6点,全体演职员经历着高强度排练,每个动作、每个眼神都反复打磨。这种“快节奏+严要求”,对每个人都是极大的挑战。“我每天排练结束后,喉咙因干燥而疼痛沙哑,回到家还要背台词、琢磨动作,几乎没有社交时间。”郭宗华很是感慨。她也同时提到年轻演员的付出:饰演陈仓的演员,每天提前1小时到排练厅压腿、练唱腔;负责舞美的工作人员为了呈现“日军轰炸”的光影效果,连续熬夜调试灯光设备……“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想把这出‘闽南红色经典’完美呈现给全国观众。”
为了自然展示莫耶从少女到革命战士的成长轨迹,剧组为郭宗华设计了多套标志性服装。第一场,浅色系学生装搭配麻花辫,凸显少女的青涩与反抗精神;第三场,紫色旗袍配盘发,展现与陈仓相恋时的温婉知性;后期,八路军制服、八角帽与皮带,塑造坚定果敢的革命者形象。“每场戏几乎都要换服装,最快时要求几秒内完成换装,需要3到4名工作人员协助。”郭宗华展示着剧中头饰说道,“比如从旗袍到军装的转换,不仅要换衣服,还要摘下假发、戴上军帽,同时调整妆容气质,容不得半点差错。”
高甲戏表达 把革命故事讲得生动
延安首演,即获成功。高甲戏唱腔委婉,演员表演细腻,舞台上声光电、音乐等完美展示……传统戏曲与红色文化融合如此之深,让延安观众对高甲戏《莫耶·延安颂》赞不绝口、印象深刻。连日来,该剧引发观众、主创团队及文旅部门的热烈互动,围绕剧目价值、创作历程及文化联动等话题展开深度分享。
“以前只知道《延安颂》这首歌,没想到背后还有这样感人的故事。”观众雷璇在观演后表示,虽然存在南北语言差异,但是安溪高甲戏的表演“既有传统戏曲的韵味,又把红色故事讲得特别生动。”不少观众认为,该剧以戏曲特有的“唱念做打”和舞美呈现,打破了年轻观众对于红色题材的刻板印象,让历史记忆在传统艺术的魅力中焕发新活力。剧中莫耶与父亲的冲突、与恋人陈仓因信仰不同而分离的情节,以其细腻的情感刻画,引发了不少观众的共情。
作为主创之一,王文胜强调,高甲戏《莫耶·延安颂》的一大创新,是大胆尝试将高甲戏的艺术特色与红色叙事相结合。“高甲戏的丑角表演诙谐生动,具有深厚的民间基础。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创新,在保留传统戏曲特色的同时,让红色故事以更贴近群众的方式‘走进他们心里’。”在他看来,这种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从人物性格、戏剧冲突出发,让传统艺术形式自然服务于红色主题表达。例如,剧中通过丑角的插科打诨,侧面反映封建礼教的腐朽,既保留了戏曲的娱乐性,又深化了主题的批判性。
促“延”“安”联动 让红色精神永续传承
在谢志斌看来,延安展演意义重大,将传统艺术创作与红色文化题材融合贯通,对于两者来说都是“一种传承与新生”。王琼芬表示:“希望观众通过演出感受中华民族众志成城、抵御侵略的伟大精神,激励新时代青年人,凝聚奋进力量。”
安溪县文体旅局党组书记、局长蔡雅娟从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角度解读了巡演的深层价值:“将《莫耶·延安颂》带到延安,既是对革命先辈的致敬,也是安溪与延安两地红色血脉的共鸣。我们用莫耶的家乡戏演她的故事,是为了让更多人铭记历史、传承信仰,让红色文艺作品持续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此外,她希望借此契机推动延安、安溪两地文旅产业合作,让延安精神在茶乡大地生根发芽,也用安溪的茶香雅韵为延安文化建设增添一抹亮色。未来计划在延安开设安溪茶文化体验展,同时邀请延安的红色文旅专家到安溪指导革命遗址开发,实现“山海联动、茶戏交融”的发展新篇章。这一设想不仅拓展了剧目的社会价值,更展现了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文旅融合中的多元可能性,让高甲戏从舞台艺术延伸为两地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从闽南茶乡到革命圣地,伴随高甲戏《莫耶·延安颂》的全国巡演,莫耶的故事正为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所熟知。这是一场红色精神的传递之旅,也是传统戏曲在当代的创新实践之路。正如主创团队与观众所言,当古老的高甲戏唱腔响起,当莫耶的故事在舞台重现,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感染力正共同勾勒出一幅“以戏载史、以文化人”的时代画卷,让传统戏曲在讲述红色故事中焕发新生,也让红色精神在传统艺术的滋养中永续传承。
□融媒体记者 谢伟端 庄建平 张沼婢/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