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泉州海域首座深海养殖旅游平台“闽投惠安1号”成功拖航至惠安县风车岛海域,这座集绿色养殖、智慧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平台顺利“安家”,标志着泉州深远海养殖产业与海洋文旅融合发展迈出关键一步,成为泉州践行“大食物观”的生动实践。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保障粮食安全,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泉州作为海洋大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海洋资源,通过向海进发、耕海牧渔,加快发展涉海新质生产力,把大海变成“蓝色粮仓”,是大势所趋,更大有可为。特别是近年来泉州传统近海养殖已趋饱和,要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海上泉州”,就要锚定“蓝色赛道”,从“浅蓝”走向“深蓝”,聚焦挖掘海洋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创新科技建设海洋牧场,促进渔业与文旅融合开发建设,再造现代海上“蓝色粮仓”,拓展海洋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向海洋要生产力,向深远海要增长点。碧海无垠是“蓝色国土”,也是泉州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深远海水质条件更为优良,养殖水产品更加生态健康,近年来泉州持续调整优化海洋渔业开发空间布局,探索将海水养殖从近浅海转向深远海,大力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石狮高正深远海养殖基地、“闽投惠安1号”渔旅综合养殖平台、晋江深远海养殖平台等一批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实现“躬耕”万顷碧波、“放牧”蔚蓝家园。这些智慧海洋牧场通过AI赋能,建设“互联网+平台”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有力提升泉州的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水平。今后,泉州应持续加强科研院校的科技支撑作用,深入探索总结区域内海洋牧场发展模式,让越来越多的智慧应用走向蔚蓝大海,助力加快形成涉海新质生产力,为不断充实“泉海粮仓”、丰富“中国饭碗”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向海洋要融合,构建“蓝色粮仓+蓝色文旅”发展新模式。作为国内领先的抗风浪半潜式养殖旅游平台,“闽投惠安1号”精心打造现代海洋产业融合基地,水下部分用于养殖,水上部分开展海洋科普、海上休闲、星空露营等休闲观光旅游活动,预计每年养殖高端水产品1500吨、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超2000万元。对泉州来说,发展海上旅游正当其时,通过因地制宜创新推动海上渔业、休闲、旅游、能源等多产业协同融合发展,推动渔业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可以促进渔村发展、渔业转型升级,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助力乡村振兴。比如,泉州可以对一批海边渔港进行文旅赋能改造,打造“蓝色粮仓”展示窗口,构建渔旅融合新地标,带动周边渔民增收。此外,围绕打造世界海丝多元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泉州还应加快建设“滨海生态浪漫线”,通过常态化举办“海丝·蟳埔”民俗文化节、蚶江海上泼水节、安海端午民俗文化节等特色活动,加快建设一批海洋特色小镇、水乡渔村、大型滨海旅游综合体等。
向海向新,向海图强。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城市,从“航海”跑世界到“用海”谋发展,从渔民“靠海吃海”到“一路通、百业兴”,越来越多的蓝色资源将在泉州转化为发展动能,闯出一条因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实践之路,印证新时代泉州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劲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