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网  东南早报  泉州商报  今日台商投资区  旧版入口






2025年07月01日

“海峡第一村” 碧海为墨绘时代画卷

在蓝天碧海映衬下,围头村美如画卷。

昔日的前沿小学,如今的围江小学,孩子们课间活动丰富多彩。

围头是全国重要的鲍鱼育苗与养殖基地

位于金沙湾的七栩礁石酒店立于海天之间

“海峡两岸(晋江金井·围头)七夕返亲节”成为两岸民间“姻亲、宗亲、乡亲”交流的闪亮品牌

“八二三战地公园”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

围头村每月定期开展形式不同的主题党日活动

碧海为墨,晋江金井镇围头村在长达19年的“振兴围头·二次创业”壮阔征程中,绘就滨海旅游、对台经贸与美丽渔村交相辉映的时代画卷。从村集体年收入不足10万元的薄弱村,跃升为年生产总值近4亿元、摘得29项“国字号”殊荣的乡村,成为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的乡村振兴“排头兵”。□融媒体记者 张君琳 通讯员 吴宏霈/文 张九强/图

蓝图为锚 十九载奋斗新程

历史的转折往往始于一场深思熟虑的擘画。2006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洪水平成为村主干。面对“人多地少、产业单一”的困境,他带领全村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开启奋斗新程。

2007年,《围头村近中远发展规划》应运而生:用20年实现“逆转胜”。

一张蓝图贯始终,近二十载春秋,围头人以“环境整治年”“资源整合年”“旅游发展年”等阶段性目标为坚实阶梯,稳扎稳打谋发展。该村从基础设施的破旧不堪到滨海慢道如诗如画,从产业举步维艰到“文化、旅游、渔港”三大乡村产业链协同并进。打牢乡村事业基础,培育乡村产业引擎,发展多元共生的乡村企业,最终让乡村融合与全面发展迸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2024年,围头村交出了耀眼答卷:年生产总值达3.95亿元,村集体年收入超300万元,人均年收入3.98万元,实现了从薄弱村到样板村的华丽转身。

向海图强 金色产业涌新潮

面朝台湾海峡,围头人骨子里奔涌着闯海的基因。他们向蔚蓝要效益,让传统渔业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依托得天独厚的海域资源,围头率先引入海上网箱养殖技术。从零星试探到星罗棋布,“晋江鲍鱼”声名鹊起,围头跃升为全国重要的鲍鱼育苗与养殖基地。产业链条持续向深蓝延伸,鲜活鲍鱼直供市场,即食罐头、鲍鱼干品等精深加工产品畅销各地,成为带动了围头村民家门口就业的主导产业,成为全国第九批“一村一品”鲍鱼示范村和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

国家渔港擎起深蓝梦想。国家一类口岸围头港的崛起是围头向海图强的里程碑。昔日局促的小渔港,已蝶变为辐射闽南的重要水产品集散枢纽,渔获吞吐量连年攀升。岸线之上,一条“从浪尖到舌尖”的全产业链蔚然成型。即将落地的国家一级渔港,将为这艘乡村产业巨轮再添强劲引擎。

文旅融合,深挖文化富矿。该村创新提出红色党建、绿色渔村、蓝色海湾、白色沙滩、金色产业的“五色围头”发展理念,精心打磨“看金门、喝高粱、探炮洞、逛古街、泡海水、抓鲍鱼、吃海鲜、住民宿、听故事、来研学”十大旅游特色产品。打造“围头战地文化渔村”,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香喷喷的“旅游饭”,连续三年乡村旅游突破百万人次,成为福建省唯一登上央视《山水间的家》节目首批24个和美乡村的泉州乡村。七匹狼七栩礁石酒店——福建省首宗入市的商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典范,成为围头文旅的新地标。

血脉相连 一湾碧水架金桥

因与金门隔海相望,最近处仅5.2海里,围头因此被称为“海峡第一村”。洪水平说,独特的地缘、商缘、姻缘、民缘、水缘,是围头深厚的文化根基和闪亮的名片。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头村先后有138位姑娘嫁到台湾,台湾也有10位姑娘嫁到围头,形成148对两岸婚姻的佳话。“海峡两岸(晋江金井·围头)七夕返亲节”已成为两岸民间情感交融的温暖符号。以“围头新娘”故事为蓝本创作的高甲戏《围头新娘》荣获国家级“五个一工程”奖,让围头故事登上艺术高峰。

经贸合作涌动“共赢潮”。1998年,万吨级对台贸易码头落成;2008年,扩建成十万吨级国家一类口岸;2009年,围头对台保税物流园区正式启用。围头村创新推出租金“免三减二”等优惠政策,筑巢引凤,精心打造“围头新娘”一条街和“八二三台青创客驿站”等孵化基地。金门青年洪超雄率先响应,创立“贝鲍围”品牌,深耕围头海产品深加工,成为两岸青年创业融合的生动缩影。2024年,围头入选福建省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村,并作为案例亮相第十七届海峡论坛(2025年闽台乡建乡创合作论坛)。

今年,“围头—金门”跨境电商海运快线正式启航,往来与商贸流通的浪潮奔涌。

塑形铸魂 和美家园谱新篇

在洪水平看来,乡村振兴不仅在于物质丰盈,更在于乡村精气神焕发与文明新风浸润。

围头湾是中华凤头燕鸥等7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乐园。该村围绕创建国家级美丽海湾,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围头大湾区”模式,让生态之美成为发展的永续底色。

实施“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引进”,让历史记忆焕发时代光彩。精心保存的战地坑道、碉堡、安业民烈士纪念碑,连同绿意盎然的“八二三战地公园”,园中象征团圆期盼的“台湾相思树”郁郁葱葱,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以“哨所党建强堡垒、战地网格围头红”为内生动力,大力弘扬“爱党、爱国、爱军队,为乡、为民、为家庭”的围头精神,持续开展“围江之星”“好媳妇、好邻居、好妯娌”评选,涵养淳朴向善的乡风民风和家风。村容村貌实现蝶变,成功获评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级最美渔村、全国红色美丽村庄等称号。2025年围头村再次荣膺“全国文明村”。

创新实施“一老一大一小”培根铸魂强村工程。通过“一老传薪火、一大担使命、一小育初心”的育人体系,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该村向上争取养老保险政策,自2008年以来,为符合条件的55岁以上女性、60岁以上男性村民(现有1133个达龄对象),累计发放养老保险金6000多万元,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幸福图景在围头绽放。

智启未来 璀璨“围头梦”扬帆

站在十九年辉煌成就的肩头,奔向打造海峡名村的目标。围头村拥抱数字浪潮,擘画更加壮丽的“围头梦”。

村级文旅系统接入前沿大模型。AI导游“小围”闪亮登场,“从战地历史的深度解读到滨海风光的智能导览,从特色美食的精准推荐到民宿预订的便捷服务,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个性化的智慧体验,重构了文旅服务模式,为乡村振兴插上数字化翅膀。”驻村第一书记许荣鑫如是说。

未来征程,目标清晰,步履坚定。

到2026年,这里将实现“五个围江梦”——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闽台特色民宿村、现场教育研学村、两岸青年创客村、海峡妈祖交流村、闽台五缘影视村。

下一个十年蓝图已经明确。

“海峡第一村”到2035年将如期实现商港渔港现代化综合体、闽台融合发展的旅游目的地、幸福围头·古港重振的“三个围头梦”!

--> 2025-07-01 1 1 泉州晚报 content_141285.html 1 “海峡第一村” 碧海为墨绘时代画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