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县域经济“优等生”晋江的发展根基和“硬支撑”。
从乡镇企业起步,逐步构建起纺织鞋服、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多元繁荣的产业集群。如今,晋江已拥有超8000亿元的工业大盘,其中,超3000亿元的鞋服产业、超1000亿元的纺织产业、超800亿元的食品和建材产业构成传统优势板块,智能装备、医疗健康、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则成为驱动经济新增长极的核心引擎。
在全球产业价值链深度重塑、国际分工深刻调整的当下,晋江如何保持竞争优势?
今年年初,回应省委“奋勇争先、再上台阶”要求和全市重点工业企业倍增行动部署,晋江于全市率先出台《晋江市重点工业企业倍增行动方案》,多管齐下快速组织实施倍增行动。数据显示,今年1—6月,晋江市已培育产值超5亿元重点工业企业119家,其中:产值5亿—10亿元企业91家、10亿—30亿元企业25家、30亿—50亿元企业1家、50亿元企业2家,工业大盘支撑效应显现。
“近年来,晋江坚持‘晋江经验’引领,依托本土超8000亿元的工业底盘,突出优存量、拓增量、提质量,聚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群体,通过实施重点工业企业梯度培育这一战略路径,加快做大企业主体、育强企业梯队,提升产业发展质效,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在高质量发展中下好先手棋、赢得主动权,在泉州工业倍增大局中挑大梁、当标杆、做示范。”晋江市市长王明元表示,下一步,晋江将锚定重点工业企业数量和产值“双倍增”目标,以更优的政策、更大的平台、更好的服务,提速企业孵化培育,加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壮大重点工业企业规模,实现工业经济量的较快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力争到2029年年底,累计培育产值超5亿元企业654家(其中,产值5亿—10亿元企业440家、10亿—30亿元企业187家、30亿—50亿元企业13家、50亿—100亿元企业8家、超100亿元企业5家、超1000亿元企业1家,4家2024年产值超50亿元的鞋服、化纤、卫品、电子信息企业按集团口径实现产值倍增),培育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00家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5家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增加到500家以上,带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1.4万亿元,产值超5亿元企业合计产值突破8000亿元。
□融媒体记者 许雅玲 林书修
谋势筑基 政企协同精绘倍增“路线图”
塑造新优势,晋江只争朝夕。
今年发布的《2025新型工业化标杆县》榜单中,晋江以亮眼成绩跃居全国第5位,成为福建省唯一跻身第一梯队的标杆县。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规模和数量,在该榜单设计的质效化、创新力、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5个一级指标评估维度上,晋江均取得不俗的评分,再次彰显县域新型工业化“优等生”的实力。
亮眼成绩背后,是晋江迅速行动、政企合力绘就重点工业企业倍增保障“图谱”悄然带来的新变革。
今年以来,晋江以领导挂钩重点工业企业服务机制为核心抓手,启动重点工业企业倍增行动,通过“三步走”架构,快速建起倍增路径框架,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注入强劲动能。
——精准摸底定目标。晋江工信部门牵头会同相关单位,迅速完成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分布、潜力及承载能力调查,分镇域明确2029年产值超5亿元至超千亿元企业培育数量,并锁定4家2024年产值超50亿元企业,作为重点培育推动产值倍增目标对象。
——密集走访研路径。2月中旬起,晋江在多轮组织专题会商倍增路径与保障措施基础上,依托领导挂钩重点工业企业服务机制,组织市、镇两级深入行业协会及龙头企业,问计于企,征询政企携手合力推动重点工业企业倍增措施抓手,梳理调度行业运行、企业发展难点堵点。今年以来,市镇两级已走访重点工业企业535家次,共收集问题272个、已交办解决240个,办结率88.2%。
——“四个一批”准发力。坚持政策赋能,在出台《晋江市重点工业企业倍增行动方案》基础上,晋江结合新一轮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修订,出台重点工业企业产值首超分档奖励条款。此外,围绕培育一批、招引一批、扶持一批、裂变一批,晋江迅速建立了重点工业企业培育库,实施龙头企业供应链招商、异地晋江籍企业回归项目招商、新赛道产业项目招商,一企一策帮助陷入经营困境规上企业纾困解难,鼓励产业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并购、技术并购,生成落地具备新质生产力特性的新项目。
重点工业企业倍增行动的稳步实施,成为晋江更好聚焦企业发展需求,实施“一对一”精准服务,夯实工业经济“压舱石”的重要助推力。在晋江市副市长陈进福看来,在这一行动的带动下,晋江推动重点工业企业倍增的升级路径也正逐渐清晰:
——升级全产业链,带动集群倍增。立足鞋服、纺织、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势,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倾斜用地、水电气、排污空间等要素资源保障重点工业企业增资扩产,推动县域传统产业链纵向延伸、横向拓展,招引汇聚一批功能鞋材、功能纤维、再生纤维、无水印染、优质后整理、功能陶瓷、健康营养食品、海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壮大产业生态圈,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赋能。
——布局新兴产业,打开倍增新赛道。结合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成果,加力推进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打造多层次、多样化优质产业空间,破解要素资源限制,为新兴产业腾挪发展空间。同时,运用“投行思维”理念,强化招投联动、以投带引,利用基金引领、债券资金、股权投资等多渠道撬动社会资本和国有资本,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基金跟投,加速布局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
——优化发展环境,保障企业信心倍增。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坚持“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服务企业的理念,打造服务型、亲企业的政府,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在城市建设、医疗、教育等“软环境”建设上持续用心用力,全链条提升审批服务效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人才和企业在晋江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