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上清华15次参加高考 他终于决定以35岁“高龄”上大学了 |
为考名校复读多年到底值不值 |
眼下正值高考录取阶段,有消息称,为考名校而复读14年的广西考生唐尚珺终于决定以35岁的“高龄”上大学了。
7月19日上午,为上清华15次参加高考的“钉子户”唐尚珺发布视频,称自己被填报的华中师范大学退档,原因是“专业已录满”,将参加19日下午的补录。
众所周知,复读这条路不好走,但每年都有一些考生出于各种原因冒险尝试。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复读?高分复读的人多不多?因为复读而放弃已被录取学校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为了考取名校复读多年到底值不值?
问题1
如果对高考成绩不满意,考生就应该复读吗?
是否复读需要深思熟虑
海淀区教育招生和考试中心原党支部书记 马红
每年高考后,我们都能从媒体中看到“大龄”复读考生的新闻,这些考生为追求名校一再选择复读,但多数考生的结局却和预想的大相径庭。当然,面对复杂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发展环境,考生选择努力提升自己的第一学历以提高未来竞争力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但复读这笔账,还是需要精打细算、科学考量的。
说起复读,先要理解高考的选拔思维。作为国家教育体系人才选拔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高考承担着“为党选才、为国育人”的重要使命。北京自2017年实施新高考改革以来,在历年的新高考命题中尤其注重对学生的学科思想和创新精神的考察,注重对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基本学习素养的考察,因此,对于高三复读考生,在选择复读前,一定要着重审视自己高考失利的原因,判断复读可否解决相关问题。比如,在知识层面和考试技术层面可以通过训练解决;在思维和创新层面,则需要先重点关注适合的提升方法和途径,再分析自己通过复读可以提升的成绩幅度。
一般而言,对于高考发挥严重失常和志愿填报出现重大失误的考生,选择复读是切实可行的。但是,对于高考成绩达到自己的日常水准或略低于自己平时成绩的考生,在选择复读时就要谨慎考虑,最好从高考的考察方向和命题趋势,结合自身实际和复读规划,综合评判自己通过一年的复读是否可以达到期望的学业水平。然后,再结合高校志愿填报数据,分析复读后的高考分数能否实现院校或专业在层次上的跨越,如果区别不大,那考生就要谨慎选择复读。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尽管复读生可以像应届毕业生一样参加高考和录取,但部分院校录取时会有所限制,高考复读生将无缘参加一些军事类院校的录取,与国防生、保送生也无缘。2024年,高校招生专业对选科要求将发生重大变化,绝大多数理工农医类专业要求物理和化学两门科目必须选考,因此,复读考生要参考目标院校相关专业的选科要求选择是否复读。
复读是失利考生面临的人生重要抉择,需要根据自身实际、结合自我未来发展规划作出科学决策。当然,复读并不是必经的人生旅途,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努力学习、努力奋斗,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问题2
从复读情况来看,有没有专为考名校而“回炉”的?
高分复读学生年年都有
精华全日制高分组负责人 刘廷阁
我们做复读培训已有多年,从近几年复读的情况来看,每年北京排名在1万名以内前来复读的学生大约占到复读生总数的7%,其中,不乏高分复读的学生。
高分学生复读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受外界影响,高考没发挥好。受疫情影响,这两年网课上得比较多,有些学生因缺乏自律影响了学习效率,结果高考成绩不理想。事后,他们心有不甘,希望再考一年,重新回到学习巅峰。此外,也有个别学生出现考前突然生病,或者家庭发生变故影响高考的情况。
第二种是有潜力,但高一高二没努力,直到高三才醒悟。这些学生在高三最后阶段成绩有很大进步,但当年高考成绩未达到预期目标,他们感觉自己仍然有潜力,因此想复读一年,弥补高一高二荒废的时间。
第三种是有明显学科短板,偏科比较严重。这类学生短板明显,但找准原因,很容易把短板补齐,让成绩有较大提升。
第四种是志愿填报失误。去年,我们有一名复读学生就是因为没有认真研究志愿,结果被录到外地一所学校,专业也不称心。今年,这名学生经过一年复读学习,不仅成绩进步,还参加了清华大学的强基计划招生,最后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第五种是原本已经考上了很好的大学,但因为所学专业不喜欢,所以退学复读。
总的来说,高分复读的都是一些想实现更高的理想,或者想拥有更好的第一学历的学生,他们希望通过复读后参加高考,从而改变命运。这些高分学生因为基础好、学习能力强,复读一年后大都能够实现自己期望的目标,确实每年都有不少考生圆梦清北。
至于究竟什么样的高分学生适合复读?我认为:一是有潜力,但高中时没把潜力完全发挥出来的;二是学科有明显短板的;三是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四是第一次高考因为各种特殊原因影响发挥的。
当然,作为复读指导老师,我们并不建议学生多次复读。高考是人生中一件重要的大事,但并不是唯一的一件大事。对高考成绩不满意,可以复读,多给自己一次机会,但不要做无效的重复。多次复读对学生意志力的消耗超出正常承受能力,不利于身心健康。
专家观点
别因执念选错了目标与路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储朝晖
为考名校复读多年到底值不值?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确定价值标准、人生标准。当且仅当考名校是人生终极追求的时候,回答是肯定的。而实际上,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任何一所学校都仅是人的成长发展中相对短暂的一个阶段、环节与过程,甚至可以说是起步,永远难以成为终极目标。如果选定它为终极目标,客观上就成为将自己局限于青涩的限制。
当下,在不小范围内确实流行着一种将考上某所大学当终极目标的观念。“好好学习,考上某大学”便是有这种观念的人对学生和孩子反复叮嘱的口头禅。这种观念已经并正在误导着中小学生。如果他们真的考上某所大学,就会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意识,难以生成新的成长目标和计划,难以自律而趋于放纵,于是,便出现了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积极自主进取不足的突出问题。高考考生多年复读的现象是同一问题在高中阶段的表现。
为了考上某所高校反复复读没有必要,这种做法打乱了一个人成长发展的自然周期。人的青春年华才几年,如果把太多时间都放在复读上面,失去的不仅仅是时间,更多的是错失当事人生理、心理、人际、就业、家庭与婚姻、生育等众多方面的适恰机会。就以考生唐尚珺所追求的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而言,14年的考分曲线也证明他多次错失良机,总体是划不来的。就个人而言,随着年龄增长敏捷度下降,考分的巅峰期已过,成绩必然下滑;就考分而言,随着时间推移和报考人数增加,考分相对于升学的效价在降低,后一年的分值低于前一年,总体看连年下跌,得不偿失。
长时间复读对自己的各方面智能成长发展也是限制。高考的知识内容范围有限,知识结构较为简单,学习方式方法刻板,反复刷题对思维产生限制,易于形成标准答案式思维。学习本身也要讲究方法,明智选择,如果只是拼命复读,低效重复,对正常人的信心、智能和学习生活体验都只能是伤害,可能成为自卑而痛苦的一生的起点,背离真正的进步与有效的成长。
大量历史例证表明,大学仅是人生与职业生涯的起点而非目标,上什么大学对人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影响,决定因素在于进大学及其以后如何学习,学习效果如何。
是否复读、复读多少次,这需要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同时也应看到,不少人多年复读是不考虑家庭和社会为此付出的成本的。而客观上,除了个人,复读对社会资源的占用,却不一定能产生社会效益;复读只有对已有的不断重复,没有创新,努力而无效,甚至还产生负效,加大了内卷,急需解放与释放。
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视野开阔、知道为自己一生负责的人,不会以复读多年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目标,也不会把复读当作唯一的奋斗方式,而是会不断突破自己的认知局限,利用宝贵时间去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的技能,做自己喜欢做、擅长做的事情,快乐、开心地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新闻内存】
高考“钉子户”唐尚珺
广西考生唐尚珺因参加过15次高考被称为高考“钉子户”。为了圆自己的“清华梦”,唐尚珺复读了14年。据报道,其间他曾被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广西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录取。今年高考,唐尚珺考了594分。考前他曾表示,无论结果如何,2023年是自己最后一次高考。他提到,自己不想再像以往那样把整年整年的时间都放在高考上了,“今年应该走出来了”“也认清现实了”。近日,唐尚珺在直播中公布了自己今年填报的高考志愿,主要有4个,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农学院。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