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7日从国新办举行的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今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以后,初步计划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航天员将长期在轨驻留,我国载人航天将从近地空间走向地月空间。□新华 中新
初步计划 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介绍,今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以后,工程将转入为期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初步计划是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
航天员要长期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并对空间站进行照料和维护。
提升技术水平 新一代载人飞船可搭载7名航天员
郝淳表示,为进一步提升工程的综合能力和技术水平,还将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其中,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和新一代载人飞船的返回舱都可以实现重复使用。新一代载人飞船综合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可以搭载7名航天员,另外它的上行和下行载荷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我国正在考虑研发空间站的扩展舱段,为进一步支持在轨科学实验和为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
应用与发展 大规模开展空间研究实验等
此外,空间站这十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还将利用空间站舱内安排的科学实验柜和舱外大型载荷设施,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研究实验和新技术试验。主要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航天新技术等众多领域。
开展广域巡天观测 明年发射我国首个大型空间巡天望远镜
郝淳透露,计划明年发射我国首个大型空间巡天望远镜,开展广域巡天观测,将在宇宙结构形成和演化、暗物质和暗能量、系外行星与太阳系天体等方面开展前沿科学研究,有望取得一批新成果。
郝淳指出,中国还将积极探索载人航天商业化发展模式,吸收社会力量参与空间站建设和运营维护,不断提升空间站综合效益,推动载人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在进行空间站研制建设的同时,中国也开展了载人月球探测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深化论证。
谈及中国空间站建成后如何开展国际合作,郝淳表示,探索未知宇宙,发展航天技术,是人类的共同事业,离不开各国通力合作。纵观载人航天发展历程,国际合作也是推动载人航天持续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历史潮流。
相关新闻
“神十四”“神十五” 飞行乘组已选定
本报讯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黄伟芬17日在北京表示,按照空间站建造阶段的任务安排,执行2次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目前,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身心状态非常好,正在积极开展相关训练和任务准备。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当天就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展情况举行发布会。黄伟芬在会上介绍了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的准备工作进展和在轨任务安排。
黄伟芬指出,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两个乘组都将在轨飞行6个月,将首次实现在轨乘组轮换,实现空间站不间断有人驻留。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轨驻留5到10天,航天员系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黄伟芬表示,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将配合地面完成空间站组装建设工作,从单舱组合体飞行逐步建成三舱组合体飞行状态,在这期间要经历9种组合体构型、5次交会对接、3次分离撤离和2次转位任务。
据介绍,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将首次进驻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建立载人环境;配合地面开展两舱组合体、三舱组合体、大小机械臂测试、气闸舱出舱相关功能测试等工作;将首次利用气闸舱实施出舱活动;完成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14个机柜解锁、安装等工作。
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计划实施数次出舱活动任务,进行舱内载荷设备组装、测试和调试工作,操控机械臂实施舱外载荷安装;对三舱三船最大构型组合体进行运行管理和维护。
(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