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居家期间,59岁的苏其思庆幸道,还好在此之前家里通了水,否则生活将遇到极大不便。回想起过去时常缺水的日子,如今家中的清水喝起来更沁人心脾。随着前段时间供水管网铺设入他家,南安眉山乡外寨村饮水工程实现全村423户全覆盖,彻底解决了大家“用水难”的问题。外寨村位处山区,铺设自来水管网上山成本太高。村民原本“单打独斗”找山泉水吃,一旦降雨少,缺水是常事。自2008年启动饮水工程,到今年年初实现全覆盖,外寨村的找水、引水路走了14年。为了确保水源充足,接下来,该村计划再增挖两口机井。
山泉水时有时无 村民无奈去挑水
近日,记者走进苏其思刚翻建好的新房,他便张罗着泡茶。茶杯在水流冲洗下白得发光,他的脸上也洋溢着笑容。“以前,我们找一处山泉水,再用塑胶管接水到家里。到雨水较少的季节,山泉水时有时无,只好到附近的浅表水井挑水用。”他苦笑道,离他家最近的一口浅表水井在四五百米外的地方,空桶过去是下坡,满水回来是上坡,来回近一公里的路程,夏天挑得浑身是汗,还舍不得用水洗澡。
“缺水时真的很不方便,此前洗菜洗一半没水是常事。洗菜的水还要拿来拖地、冲厕所,节约着用。”他的妻子石玉梅笑着说,“现在水流很大,不再怕随时没水,感觉幸福感都提升了。”
他们带着记者去看新安装的智能水表,“一户一表,用水还剩5吨时会停水预警,只要拿水卡刷一下就来水,再到村委会充值,非常方便。”苏其思说。
从十几户到全覆盖 饮水工程历时14年
聊起过去缺水的日子,村委会副主任苏彰全有很多话要说。用塑胶水管引水、到较远的水井挑水等,几乎所有村民都经历过。他回忆道,考虑到每家每户自行找水不是长远之计,2008年,村里启动了饮水工程,陆续修建了2个75立方米的蓄水池,将井水引来蓄水,但也只能供应十几户人家。
“只修蓄水池也不是办法,我们就想统一开凿山泉水,整合资源。”他说,村干部们每天自带口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上山找山泉水。“山上荆棘丛生,有的有路,有的路是被我们开出来的,衣服常被刮破。”就这样找了3个月,挖出13处山泉水。山路崎岖无法使用推车等工具,为了引水下山,他们硬是用人工把1000多根供水管抬上去。这一次,供水从十几户拓展到约120户。
然而,后续村干部接到村民反映,只要一下雨,山泉水就特别浑浊。加上人口越来越多,水源渐渐不够用。2013年,村里请专业地质勘探人员进行勘探,挖了2口机井,修建520立方米的大蓄水池,安装增压泵等设备,铺设供水管网,并推广智能水表。至2015年,供水增加至300余户,实现80%覆盖。近年来,该村又陆续增挖机井,截至目前,共挖了8口机井,3个蓄水池,引水工程累计投入200多万元,除了上级补助和村财投入,村民集资100多万元,终于实现了全村全覆盖。
水质达饮用水标准 让村民“食有所安”
为了实时监测、保障村民用水情况,村干部苏荣章义务当起了“管水员”。“我家里安装了电源总表,便于管理。每口机井不是全天候、持续性出水,一发现一口机井没水,要及时关掉电源,切换到其他机井运转。”他说,他还需要经常巡视山上机井的运行情况、配电房用电情况等。接到村民家中水表报修,他也要及时赶去维修。
“现在每吨水收费1.5元,用于补贴增压泵等设备的电费和维修材料费。”苏彰全说,村干部随时待命,村民有需要随叫随到。同时,每口机井开挖前均经过专业勘探,开挖后请专业机构进行水质检测,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并定期开展抽样检测,确保村民“食有所安”。今年计划再增挖两口机井,确保水源充足。
□本报记者 陈灵 黄耿煌 通讯员 石倩雯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