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春,第一次来旅行时,泉州对于她来说,只是一座已经打过卡的城市,“应该不会再来了”。
2015年夏,在留学的城市法国巴黎第一次欣赏梨园戏,梨园戏抚慰了她身在异国的乡愁,也升腾了中华戏曲文化倾倒法国观众的自豪。
江苏常州妹子沈银烂没有想到,泉州的魅力这么大,她与泉州的缘分这么深。毕业后回国,她应邀为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做法语翻译。项目结束后,因为太喜欢泉州——泉州的朋友、泉州的巷子、泉州的美食,多年来她每年都要造访泉州两三次,成了长假就往南飞的“候鸟”。
“得知泉州云开‘疫’散很开心,希望古城恢复满满烟火气,大街小巷的特色小店都生机勃勃地开下去,这也是世遗泉州游的一大亮点。”就在这波疫情前,沈银烂在阳春三月的好天气里又一次造访泉州,向记者讲述她与泉州的故事。泉州解封后,她又第一时间送上了朴素的祝福。□本报记者 孙灿芬 陈智勇/文 沈银烂/供图
异国喜相逢 “昆曲妹子”成为梨园戏迷
沈银烂是戏曲票友。高中时她就加入了学校社团学京剧,大学时又加入了戏曲社团,多次以旦角登台亮嗓,玩票式成为剧中的杨贵妃、杜丽娘。
“我很早就听说过泉州梨园戏,我的学长在看完《董生与李氏》后,一直夸这是新编戏剧中的精品力作,感动得好想上台去拥抱主演。”大学毕业后,沈银烂前往法国巴黎先后攻读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两个硕士学位。2015年春,回国过年的她怀着看梨园戏的念头来泉旅行。“那段时间刚好泉州没有戏剧演出,又碰上泉州罕见的寒冷天气。”首次体验后,她在心里下断——泉州,已打卡、不再来。
但缘分就是这么奇妙。时间从春天转换到夏天,在泉州没看成的梨园戏,在巴黎看上了。当年7月份,梨园戏到法国巴黎巡演,得知消息的沈银烂疯狂追戏,梨园戏演了几出她就追了几出,与法国观众一起为梨园戏的艺术魅力“上头”。
“第一出《节妇吟》就把我迷倒了。激动得睡不着,连夜绣制苏绣荷包。”一年前,邀请梨园戏赴法巡演的导演帕切克·索梅尔先生,以双膝下跪礼节致敬梨园名家曾静萍的精彩演绎。而沈银烂则找出从里昂博物馆素描下的花纹、从国内背去的绣绷和布料,做起了“绣娘”。“因为赶时间,那几天的节奏就是上课、看戏、绣荷包,终于赶在剧团离开巴黎前托人送了出去,绣得眼睛都快瞎了。”
故土再结缘
为中法戏剧交流搭建桥梁
“在昆曲界朋友引荐下,我认识了梨园戏剧作家王仁杰老师,以及我的江苏老乡、为梨园戏改编《御碑亭》剧本的南京女孩张婧婧,慢慢走近了梨园剧团。”沈银烂说。
2016年春,梨园戏对外文化交流之“海丝之春戏剧季”活动启动,由法国著名导演帕特里克·索美尔(patricksommier)带队,中法戏剧工作坊在泉州举行。3名法国导演驻扎梨园古典剧院,通过20余天的“工作坊”促进中法戏剧交流,并以不同的视角演绎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和《节妇吟》,用法国的浪漫来演绎中国传统的爱情故事。“当时剧团为三个法国导演每人延请一位翻译,毕业季的我无缝衔接”。
不仅是梨园戏。2016年8月,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建团70周年开展系列活动,创新越剧《潇潇春雨》首演也是其一。这出戏由曾静萍团长执导,乔治·拉沃达担任灯光设计。作为翻译,沈银烂与大家一起在福州现场打磨半个月,为中法戏剧交流提升架设语言的桥梁。
为梨园戏剧团工作后,沈银烂有机会深化对这一剧种的了解和认知——了不起的剧团和剧种背后,根植的是肥沃土壤,那就是基数庞大的、满怀热爱的本土戏迷。“像我一样全国全世界来追戏的戏迷越来越多,但无论如何,有熟悉的方言和乡土文化浸润,本土戏迷群体永远是最长情的观众,是支持剧种长盛不衰最关键的养分。”
也因为这样的理解,沈银烂自觉帮梨园戏推广营销。“在朋友中众筹设计、印刷,制作了一批海报带到泉州,再由泉州的朋友骑着电动车,载我去民宿、书店、咖啡馆这些青年文艺人群经常出没的场所张贴宣传。”她笑言许多人肯定这一热血行为,在她自己看来却不过是做些自然的、开心的、力所能及的小事。
恋念慢生活
“泉州是我的‘乌托邦’”
事实上,梨园戏是沈银烂认知泉州的一把钥匙,打开的却是广阔的人文自然时空。
到现在为止,她已经来泉州10多次,“最先是因为工作,后面渐渐地更多是来看泉州的朋友,吃泉州的美食,重温泉州慢悠悠的生活。”
“泉州这座城市最核心的是人,热情、真诚。只要认识一个泉州朋友,就会有许多泉州朋友,他们不仅带我玩,还带我到县城、到乡村去感受泉州文化。”
“泉州美食好多,四果汤、面线糊、姜母鸭、海鲜,现在每一种我都知道哪里最好吃,就连西红柿炒蛋,都有特别的泉州味道。”
“泉州的茶文化深厚,就连小小的修车摊都支个茶摊;泉州的非遗传承有活力,砖雕艺术都有年轻人接力;泉州的民俗保留完好,朋友邀我去看‘炸佛’,可惜因为疫情暂时还没恢复举行。”
“泉州的街巷,最适合走路,好像回到了‘那时车马很慢’。”
……
在沈银烂的描述中,泉州与美好有关。泉州人对于文化的传承接续,在她看来有点“乌托邦”的意味,而她也将泉州的旅行,视作生活中的“乌托邦”时光。
下雨天,古大厝,屋檐垂下雨帘。檐下,南音弦友横抱琵琶,袅袅余韵传出很远很远——多年来,这一幕在沈银烂心中始终萦绕不散,“变化是永恒的,但我希望泉州这样核心的美好不变,始终有人去传承它、传播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