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0时起,泉州全市调整为低风险地区,全域解除防范区管理,意味着本轮疫情防控阻击战终于迎来胜利。而在距离泉州一万多公里的非洲南部国家博茨瓦纳,却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截至4月26日,博茨瓦纳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05859例,累计治愈303026例,累计死亡2688例。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受援医院院内感染频发的艰难环境以及不断恶化的社会治安,中国第16批援助博茨瓦纳医疗队始终坚守临床一线,积极分享中国抗疫经验,携手非洲医护工作者共克时艰,不仅保持了全体队员“零感染”的良好记录,也帮助当地患者解除疾病困扰。他们用不懈的坚守和高尚的医德医术,践行医者使命,谱写“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也为中非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
迎难而上 援助无国界
从2020年9月以来,中国第16批援博医疗队在博茨瓦纳开展抗疫医疗合作已经一年多。其中,来自泉州的医护人员有10名,他们随医疗队抵达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后便“兵分两路”,一路留在了哈博罗内并前往最大的国家公立医院公主玛丽娜医院,一路则来到了弗朗西斯敦的仰加圭转诊医院。
来自石狮市医院泌尿外科的李少鹏医生,在博茨瓦纳经历了不少人生中的“第一例”。他是博茨瓦纳仰加圭转诊医院泌尿外科的唯一一位中国医生,成功完成了该院第一例输尿管镜手术、第一例微创导丝引导下S形尿道扩张器尿道狭窄扩张术以及第一例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手术,来自埃及的TOMA医生惊叹不已,向他竖起了大拇指。李少鹏感慨地说:“从初来时面临语言障碍,到开展工作时遇到的各种文化碰撞,再到如今有条不紊地开展医疗工作,医疗队员们可谓是冲过‘重重难关’。”他们竭力传输先进的、优秀的理念和诊疗技术,帮助当地百姓解除病痛。
“快,不要耽误时间!”每周三,来自泉州市光前医院的骨科医生吕培闽都“驻扎”在手术室里,争分夺秒救治患者。与李少鹏医生一同在仰加圭转诊医院的他,是该院少有的骨科医生。为了及时医治病患,一场手术结束,即便汗流浃背,吕培闽医生也无暇顾及,转身便投入下一场手术中。由于疫情和当地较高的HIV阳性率,手术时的防护级别比在国内手术时高,也就意味着手术时的着装更不舒服。每当一个手术日结束,N95口罩、护目镜,就在吕培闽医生的鼻梁上、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压痕。在吕培闽医生看来,援非医疗工作的开展,最难的地方还是当地医疗设备的短缺。仰加圭转诊医院收治了很多骨折患者,然而因为疫情,相关器械供货中断,很多部位需要的特殊钢板都没有,很多手术只能使用普通钢板及克氏针完成,螺钉也没有合适的长度,需要在手术台上临时剪裁,费时费力。但即便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一年中,吕培闽医生不仅及时完成每周三的手术,还常常在周二也开展手术。虽然很累,但他坦言,不希望患者错过最佳的手术时间,只为以自己的行动去实现医者“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初心。
不畏艰苦 勇当逆行者
尽管当地采取了“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策略,但在战疫道路上,博茨瓦纳依然面临着重重困难,每千人有近20人确诊阳性。“身边同事接二连三确诊,有的昨天还在同台手术,今天就因为确诊新冠肺炎阳性请假隔离;有的科室三分之一的医护人员确诊。”来自泉州市正骨医院的队员江双凤,担任的是博茨瓦纳玛丽娜公主医院手术室护士,在她回忆里,自当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仅是医疗队工作的玛丽娜医院就有上百名医生、护士及工作人员确诊。
即便疫情肆虐,工作环境艰难,却始终未曾阻断医疗援助工作的开展。据悉,截至2022年3月31日,医疗队共完成诊疗75951人次,其中门急诊45290人次,住院23173人次,手术4587人次,抢救危重患者2901人次。回望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第16批援博茨瓦纳医疗队员,始终直面每一位因病需要治疗的新冠肺炎阳性患者。即使面对博茨瓦纳疫情高峰时期日新增病例680余例的严峻形势下,医疗队员们依旧没有退缩,仍然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工作在临床第一线,与博茨瓦纳医护人员并肩奋战。据统计,第16批援博医疗队员开展临床援助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先后接诊、手术或护理因病需要治疗的新冠阳性患者就达1121人次。
面对疫情,医疗队也制定了一整套防护方案,建立了全流程网格化单元式管理机制,实行封闭式、半封闭管理,调整出行方式、用餐方式,不仅通过明确防护规矩和纪律,也经常性地组织防护知识学习培训演练检查。
援非医疗,对中国医生的考验是全方位的,不仅是“跨界”挑战,更是对医生个人健康的巨大挑战。援非期间,医生们不仅要面临缺医少药的困境,还要直面当地的恶性疟疾、结核、伤寒、艾滋等发病率高的传染病的威胁。
“仅是日常看诊,就经常需要接触传染病感染者。”正如援助博茨瓦纳医疗队医护人员所言,不仅是门诊,一些临时突发的情况,如妇产科剖腹产、骨科急诊,由于患者病情危急,风险高,不及时处理,可能影响患者愈后生活质量,因此不可能等到传染病患者的病情缓解后才进行手术。一年多来,面临无症状感染者和没有进行核酸检测的阳性患者,医疗队员们毫不退缩,始终坚守在抗疫前线。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团结合作,共克时艰。回望两国合作抗疫的历程中涌现的一个个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既体现了中博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也展现了两国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具体行动。如今,中国援博医疗队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大爱的职业精神,续写中非患难与共的兄弟情谊,也展现了中国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贡献的大国风范。
□本报记者 曾聪虹 陈士奇 张沼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