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来,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市民政局及时调整相关政策,聚焦兜底保障,从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加大急难救助力度等多方面,为我市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织密基本民生兜底保障网。
□本报记者 林书修 通讯员 蔡巧梅
开通“绿色通道” 实施临时救助55400余人次
“你好,我是一名外地务工人员,身上实在没钱,能不能给我一些生活救助……”疫情期间,晋江市民政局接到一通特殊的求助电话。
电话那头,是27岁的湖北小伙卢云飞。下决心拨通热线前,他的生活被疫情拧成了乱麻:卢云飞原本是一名隧道挖掘工人,因为疫情,隧道暂停施工,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来到晋江找工作,不曾想,工作没找着,这里也发生了疫情。卢云飞原本想强撑过疫情再说,但捉襟见肘的日子步步紧逼——不算饭钱,每天光酒店住宿就130元开销,实在没办法,搬出酒店的他拨通了求助热线。
一个小时后,民政局与梅岭街道工作人员带着面包零食赶去,工作人员协调房东暂缓收取住宿费,并简化临时救助申请材料,为卢云飞发放2500元救助金。雪中送炭的救助金,让他与这座城市结下深厚情谊。疫情期间,卢云飞成为楼栋志愿者,每天为大家送物资、收垃圾。
作为民营经济大市,我市拥有超百万外来人口,疫情之下,“不见外”的城市让这些漂泊者感到温暖。
疫情发生以来,市民政局按照“及时发现、快速响应、马上救助”的原则,第一时间开通了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累计受理困难群众救助申请事项1500余件。
针对疫情期间困难群众的救助,市民政局及时出台相关文件,简化救助申请、审核程序,分类开展施救。其中,对受疫情影响,暂时找不到工作又得不到家庭支持的生活困难外来务工人员和因实施管控等原因暂时滞留的临时困难人员,取消户籍地、居住地的申请限制,开通“绿色通道”,以发放现金或生活必需品的方式实施3000元以下临时救助,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对特殊情形按“一事一议”先行救助,切实提高困难群体救助效率。
截至目前,累计实施临时救助55400余人次,发放临时救助2400余万元(含实物救助),通过泉州市救助站救助受助人员133人次,其中流浪乞讨人员16人次,务工不着、来泉被困人员117人次。
服务复工复产 强化兜底防“因疫返困”
“有了身份证,出行、务工就方便很多了,太及时了,感谢你们!”日前,泉州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联合泉州海西社工,及时协助7名身份证丢失的外来务工无着人员办理异地居民身份证。暖心的举动,让他们感动满满。
务工无着人员困难及时解决,得益于市民政局持续推动分层救助体系的建立健全。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转好,市民政局通过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实现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常态化,健全低收入人口主动发现、动态监测、救助帮扶等机制。得益于此,疫情期间已落实临时救助政策的困难家庭,持续得到后续关注。对符合社会救助政策的人员,也能及时纳入相应的保障范围。
“疫情发生后,考虑到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容易发生因疫返困的情况,我们及时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强化相关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兜底。”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市民政局明确将处于渐退期、复核期的低保、特困对象,年度复核推迟至6月1日开展;对6月30日前延保期满,即将退出保障的低保对象,统一执行延保至6月30日。此外,市民政局拟按不低于新公布当地最低工资标准45%的比例,进一步调整提高我市低保标准及特困人员供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