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版:环湾生活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5月6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林振礼:情系朱子文化 探微泉南史学
林振礼先生编撰的书(陈起拓 摄)
扫描二维码,观看林老口述实录视频。
林振礼教授接受泉州晚报记者采访时畅谈往事(陈起拓 摄)

人物简介

林振礼,1950年生于泉州。1969年至1975年在铁道兵某部服役,曾荣立三等功。1980年于泉州师专毕业后,长期从事报刊编辑工作。2014年退休前任《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2006年获编审职称,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闽南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泉州师院“十一五”历史学学科带头人、专门史硕士生导师,福建省社科基地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教授。社会兼职如中华朱子学会理事、福建省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泉州孔子学会会长等。1999年出版《朱熹与泉州文化》;2004年专著《朱熹新探》获福建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奖”,并入选《朱子学文库》;2011年主持国家社科规划基金“宗教学”项目,其成果《泉州多元文化和谐共处探微》于2017年出版;2019年,校注《虚斋看河图洛书说》。2020年当选泉州孔子学会会长。2021年,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本报记者 吴拏云

林振礼同志积二十年之功,完成了这部《朱熹新探》的厚重之作……作者在研究、写作此书的过程中,经常以通信或电话的方式与我讨论一些问题。对于研究范围之内所涉及的每一个问题,他都是那样认真,决不轻易放过,总要追究到底。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严谨的作风使我深受感动。我除了从他那里知道很多有关朱子生活实践方面的知识之外,最大的感受是,在当今这个急于成名的时代,还有像他这样孜孜不倦、埋头耕耘、披荆斩棘、持之以恒地研究学问的学者,真是感到莫大的欣慰。这本书并不是纯理论的学术著作,但是却洋溢着理论探索的精神和理论分析的气息。这本书也不是编年式的传记著作,但是却对朱子的人生经历有真实的描述,对朱子的心路历程有深刻的体会。这本书是深入到朱子的生活世界与心灵世界,对其人生和思想进行微观研究的独特之作,也是作者实地考察、亲身感受之作。

——《朱熹新探·序》蒙培元(中华朱子学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哲学家)

1.能请您简单回顾一下少年时期在家乡读书的经历吗,哪些人和事对您比较有影响?

林:我的家乡——南安市康美镇福水自然村,村名原称洛水,清康熙年间,县令李延基因勘察水灾停骖其地,易名福水。李延基关心民瘼的事迹,成为村民的集体记忆。我小时候就读于葵西小学,学校位于唐季诗人韩偓棲隐的葵山之西,故名。葵西小学姓欧阳的语文老师引导我们课外阅读。我的舅父苏子仁在通信中给我开列了应读的书目,除了四大名著,还有《儒林外史》等,同时寄给我一部《鲁迅选集》。数学老师林广明,除了书教得好,很有人文情怀,课外活动常讲些受益终生的励志故事。我在南安华侨中学就读初中,假日登临毗邻于校园的九日山与莲花峰,瞻朱子遗迹(石刻),闻父老师长言,此大儒“过化”之证也!这是我对朱熹发生兴趣及日后研究朱子学之所自。南安华侨中学校园风光秀丽,还有书刊丰富的图书馆可以弥补困难时期物质上的贫乏。1966年10月1日,作为选派参加国庆节盛典活动的学生代表,我们跟随带队教师、时任团委书记的尤垂镇乘火车赴北京接受检阅,在天安门广场见到了毛泽东主席等国家领导人,亲历了当晩场面极其浩大的国庆焰火晚会。1966年下半年学校停课,我回家乡务农。那时,我的族叔祖父、曾为泉州晦鸣中学校长的林孝良(1904—1975年)已退休居家。他是被誉为“一代良师”的宽厚长者(1985年教师节,王今生、廖博厚、陈存广等社会贤达为其树碑),常指导我读《古文观止》及古诗词。我白天干农活,夜晚看书,对于唐宋诗话,尤感兴趣,就这样过了两年多的耕读生活。

2. 1969年至1975年,您在铁道兵某部服役。谈谈那段军旅生涯吧。

林:1969年1月27日,我穿上了军装,在铁道兵某部服役,开始了6年多军旅生涯。该部队指战员从抗美援越的战场归国后,辗转于山西灵丘、湖北郧西、北京密云,为修建京原线(北京至山西原平)、襄渝线(襄樊至重庆)、沙通线(河北沙城至内蒙通辽)这三条铁路历尽了艰辛,奉献了青春。时隔50年,我依然记得刚到晋北大同煤都之际,那刺骨的寒风夹杂着黄沙及煤渣扑面袭来;依然记得在陕南鄂西的汉江之畔施工,跋涉于人烟稀少的山岭沟壑;依然记得在北京密云水库附近的山沟里挥洒汗水“大战沙通”,于假日游览雄伟的金山岭长城的诗意时光。

铁道兵逢山开洞遇河造桥,当时挖隧道没有掘进机,机械化程度很低。其工序是打眼、放炮、清渣、倒料,基本靠人力。一杆风枪,一把铁锹,一辆推车,就是打隧道的工具。每个工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作业时戴的口罩,防尘效果欠佳,灰尘浓度大时很快就堵住了。作为热血青年,我们唱着“为了祖国修铁路,越是艰苦越幸福”,干活拼出十二分的干劲。襄渝铁路全线近900公里,桥梁、隧道近千座,军民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才完成这一举世瞩目的工程。在襄渝、沙通线的“大会战”中,时任班长、副排长的我,因施工中说在前、做在前,抢险时冲在前,而荣立三等功及受嘉奖多次。军旅之绪余,读书还是以《毛泽东选集》及其诗词为主。

如今,在世的战友们都已年逾古稀。可告慰“老铁们”的是:我们“青春无悔,战友情长”。

3.您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积累资料、研究朱子学。2004年,所撰《朱熹新探》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奖,这本书以“新”命名,有什么突破?

林:1978年,我以缺额代课教师资格参加高考被泉州师专录取。毕业留校工作之初,从1981年至1985年,我在历史系资料室工作。时为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界颇为活跃,资料室能看到的书刊信息量大。读冯友兰、任继愈关于朱子理学是儒学抑或宗教之争论文章,知悉青年朱熹仕泉是其一生做地方官时间最长之经历,却鲜有翔实的论文成果,因此,我利用出差厦门的机会,去向厦大哲学系的高令印、何乃川教授求教并得到他们的指导。然而,研究朱子学,不但要过古文关,还要熟谙《宋明理学》。同时,对思想史必须有广泛的涉猎,才不会犯常识性的错误。因此,除了自学《中国通史》《中国哲学史》之外,我还自觉去听吴幼雄、吴鉒鉒两位先生的课,如《古代史》《地方史》《历史文选》等。同时遵照他们的指点,置《史记》《汉书》及《古文观止》于床头,不时翻阅细读。遇到古文之疑难,则请教同事林方明老师。1983年,我在《泉州师专学报》创刊号发表了《朱熹与傅自得、陈知柔游历泉山一带考》,纠正了地方志相关记载的舛误。1984年在《福建论坛》发表了《朱熹“逃禅归儒”的思想转变》(合作)。1999年出版的《朱熹与泉州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从政治、经济与文化诸方面揭示了南宋泉州社会对朱熹的影响。

2000年,在纪念朱熹诞辰870周年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聆听了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中国哲学史》主编蒙培元先生关于朱子“‘理’之蕴涵”的演讲。此后,多次向蒙先生请教,《朱熹新探》是在其鼓励与指导下写成的。那一年秋天,我先是参加了江西铅山的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聆听了任继愈先生(时年85岁)“朱熹‘格物说’的历史意义”的演讲。会后,陪台湾的蔡仁厚伉俪乘中巴车赶赴武夷山参会。时年届古稀的蔡仁厚是牟宗三的嫡系门人,他对牟氏“心体与性体”有独到的解读。所有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

朱熹一生不唯读书,又因“格物”而博学,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而余所做的挖掘与诠释,仅冰山之一角。因此,拙著以“新”命名,非敢自诩,当以自励。《朱熹新探》将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将哲学理念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将理论学说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经典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在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和比较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朱熹。 因此,蒙培元先生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说:“‘朱子的风水观’‘朱子与摩尼教’‘朱子在民间的多重形象’等重要章节,从逸文考辨和野外调查开始,进到生态、宗教和美学等诸多领域,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填补了朱子研究的空白。这是其中最有突破的成果。”书中的新材料、新见解,还见之诸如“中和新说”“考评”“杂识”“出版”“教育”以及“逸文辑录”等章节。(下转第十八版)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版
   02版:时政·关注
   03版:时政·关注
   04版:评论·聚合
   05版:都市·民生
   06版:都市·社区
   07版:都市·法治
   08版:经济·资讯
   09版:经济·财富
   10版:经济·财富
   11版:金融/地方新闻
   12版:地方新闻
   13版:教 育
   14版:校园风
   15版:综合新闻
   16版:看天下
   17版:环湾生活周刊
   18版:环湾生活周刊·特别报道
   19版:环湾生活周刊·食疗
   20版:环湾生活周刊·养生
   21版:环湾生活周刊·茶道
   22版:环湾生活周刊·品味
   23版:环湾生活周刊·泉州“狮”话
   24版:环湾生活周刊·寻找泉州世遗的中国之最
林振礼:情系朱子文化 探微泉南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