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对新方案的这一变化,不少70后80后网友直呼:多年前的劳动课,如今又回来啦!(5月5日《中国新闻网》)
按照劳动课新课标,劳动课内容更为丰富,人们熟悉的做饭、种菜、养鸡、修家电等等都成为中小学生劳动课的内容。而且,劳动课与时俱进,增加工业生产劳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方面内容。这意味着劳动教育将告别纸上谈兵,回归劳动教育本质。
一直以来,全社会都在倡导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没有劳动教育的教育是不全面、不完整的教育。但近些年来,从家庭到学校,普遍只重视文化课,不重视劳动课,使得校园劳动教育处于弱化状态,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是异化。虽然中小学普遍按照规定开设了劳动课程,但基本上是纸上谈兵,大多只是空讲理论知识,不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操作,劳动课不出力、不流汗。即便有一些学校安排中小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往往也只是打扫校园卫生。这样的劳动课俨然是形同虚设,失去了劳动教育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背离了劳动教育的初衷。
劳动教育是生活教育、生存教育,主要目的是让中小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中小学劳动课根据学生年龄分别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让中小学生真正参与到劳动实践操作中去。这可以让中小学生从小多学几门生活技能,增强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有助于中小学生感悟劳动的魅力和意义,有利于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劳动精神和优秀品质,提升他们未来的社会竞争力。
当然,要提高中小学劳动教育地位,让劳动教育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需要为劳动课程开设创造良好条件。一方面,要为劳动课配套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劳动实践场地和硬件设施,没有劳动实践老师,做饭、养鸡这样的劳动课就难以走进中小学校园。另一方面,要打消学校开设劳动实践课的后顾之忧。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等情况,责任如何划分等也应有规范标准。如此,才能让劳动课从“纸面”走向“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