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文件中指出,2022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课程内容包括烹饪与营养、整理与收纳、清洁与卫生、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等。这一消息引发众多网友和本地家长热议。记者走访了解到,我市部分中小学已常态化开展烹饪、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等课程,学生和家长乐在其中。不过,也有部分家长对今后劳动课成为独立课程存在担忧,如占用学习时间等。近日,记者对此话题进行采访与探讨。
□本报记者 陈灵 王丽虹/文 受访者/图
故事
“劳动”在如今的孩子们看来是怎样的存在?是被布置的任务、负担,还是乐于参与的兴趣爱好?记者采访多位中小学生,让他们分享看法和故事。
小学生成烹饪“达人”
菜品展现精湛刀工
在南安诗山中心小学燕山校区近期组织的一次厨艺大赛上,六年级的吕劼作为“主厨”,与另外两名同学凭借一道“麦穗鱿鱼花”夺得年级一等奖。这道菜味道与品相俱佳,还体现了他精湛的刀工。“他只在家里练了两次,没想到超常发挥,不仅切得好,火候掌握得也很好。”吕劼的妈妈戴女士自豪地说。
一年级时,吕劼就自己洗袜子、红领巾,整理书桌。由于在学校上过烹饪课,平时也看妈妈炒菜,他上三年级后便对烹饪产生了兴趣。哪怕到了高年级,平常做完作业后或在周末等假期,他也会主动帮忙洗菜、炒菜。“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和妈妈一起炸醋肉,妈妈把肉放入油锅时,油溅到她手臂上。妈妈只是皱一皱眉头,用水冲一冲手臂,又把醋肉炸完。我有一次也被油溅到一点,疼得把锅铲摔到地上。”吕劼说,多多参与家务,能感受到妈妈的辛苦。听到儿子这样说,戴女士很感动,“心里泛起一阵暖意”。
现在,吕劼读一年级的弟弟吕勋也以哥哥为榜样,会帮忙洗菜、择菜。“可能有的家长觉得孩子没必要做家务,好好读书就行。我觉得孩子应该勤劳,长大后才更有家庭观念,有利于家庭和谐。”戴女士说,学校方面也很注重综合实践。
升入初中作业增多
父母未要求做家务
今年11岁的杨静(化名)在市区一所小学读五年级。她坦言,周末除了要完成各科作业,还要上古筝、舞蹈、硬笔等兴趣班,偶尔也会帮父母洗碗、扫地,但父母总是让她不用花时间做家务,有空多看看课外读物或练练字。
“父母体谅我学习比较辛苦,从来不要求我做家务。”在市区一所中学读初二的张阳(化名)告诉记者,上初中后,作业量比小学阶段多了不少,他的成绩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父母只对他的成绩有要求,平时连衣服都是母亲帮忙洗。
走访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多所常态化开展劳动课程的中小学,这些学校通过开展劳动技能比赛、增设校内农耕体验区、设置丰富多彩的劳动课程等,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
设置丰富劳动课程
提高学生自理能力
对折布料、穿针引线,在丰泽区第五中心小学五年级一班的教室里,同学们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人人一手持布料,一手穿针,最快的孩子十来分钟就完成了一个笔袋的缝制,细密的针脚让人刮目相看。近日,该校组织“争当生活小达人”暨庆“五一”劳动技能比赛,一到六年级分别以叠被子、系红领巾、系鞋带、包书皮、缝针线、烹饪为主题开展劳动技能比赛,班主任根据完成的速度和质量进行打分,评出名次。
“学校利用班队会课常态化开展内容丰富的劳动课,不同年段又分不同的劳动内容,包括整理书包、打扫校园卫生、烹饪、种植盆栽等。”校长林志平介绍,一些低年级的孩子自理能力比较差,通过开展常态化的劳动课程,有助于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学校开设烹饪课
鼓励学生秀厨艺
吕劼参加的厨艺大赛是南安市诗山中心小学燕山校区所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缩影。厨艺比赛在专用烹饪教室举行,烹饪教室经过改造,水槽、操作台、烹饪用具等一应俱全,可容纳约50名学生。5月8日母亲节前夕,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为妈妈做一道可口的菜肴,形式多样,爱意浓浓。
“学校经常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每周一节劳动课,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劳动,且不局限于简单的家务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培养多种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学校作为南安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之一,烹饪课便是一个特色劳动教育课程。”诗山中心小学副校长、燕山校区负责人陈雅玲介绍,学校从2008年起便开设烹饪课,根据节日和课程安排,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烹饪课程。假期会结合传统节日引导学生主动了解地方传统美食文化和制作方法。疫情居家期间,也开展了线上厨艺展示活动。
设置校内农耕体验区
学生体验农业生产劳动
为了让学生体验农业生产劳动,不少学校可谓不遗余力。去年9月,洛江区马甲镇就南中学利用校内闲置空地规划了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农耕体验区,全校学生每周开展一节农耕体验课,由懂种植的家长作为老师,教孩子们如何种植蔬菜。
“开展农耕体验课后效果明显,学生们对农作物的浇水、施肥、除草等有了深入了解。”洛江就南中学校长助理黄毅斌告诉记者。
今年2月,丰泽区第五中心小学募集了108个花盆,一至五年级每班各分配4个,各班组织学生从各种渠道收集花草、蔬菜或农作物,再由师生、家长配合种植到花盆里。种植完成后,每个盆栽配上卡片,写上植物的名称、习性及功效等,学生在种植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植物生长、种植的相关知识。
下午下课后,永春县东关镇东碧中学的学生几人一组,拿着扫帚等工具,到操场、花圃等地打扫卫生,整理、养护花草。这对平时在家常干农活的他们来说不是难事,很快便完成了。“初一、初二年每周一节劳技课,劳技课教室配备农业生产用具和厨房用具等。校园里花草多,学生们平时在种植、维护花草时都能用到这些工具。”校长周庆丰说,学校180多名学生中大部分是农村孩子,平时的劳技课由物理等课程的老师兼任,根据教材上课,再布置学生放学后在校或回家实践,如做家务,参与种茶、种菜、种柑橘等农活。学生如实填写社会实践表格、拍照,作为学校综合评价学生的标准之一。“农业劳动对农村孩子来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接下来,学校会根据新的劳动课程安排,请志愿者、家长和有技能的师傅来授课,拓展新的劳动项目。”
家长任劳动教育辅导员
教授传统工艺技能
日前,泉州培元中学邀请劳动教育辅导员进入课堂,与同学们分享各种生活技能。这些劳动教育辅导员的身份,其实是学生家长。走进课堂,辅导员们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有的辅导员现场展示了水饺、煎饼、泉州特色润饼菜等的制作过程,有的辅导员现场演示了插花工艺和糕点、面包的制作过程,同学们认真观看了演示,参与制作,积极动手,完成多种美食制作。有的辅导员教大家怎样整理和收纳物品,还讲解了餐桌礼仪,有的则教学生如何识别瓷砖并在瓷砖上作画……
“初中和高中部,每个年段每周都有一节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定期邀请劳动教育辅导员进课堂,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的传统工艺制作或劳动技能,包括竹木雕刻、木偶头雕刻、手工剪纸、艺术插花、花草种植、收纳整理、烹饪美食等。”泉州培元中学副校长陈轸介绍,长期以来,学校致力于探索劳动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组合,引导家长帮助孩子掌握各种生活技能,每学期还会组织各个年段学生到惠安辋川镇中小学研学实验教育基地体验农业生产劳动。
此外,该校还结合教师个人特长,开发了包括金工、木工、电工、布艺、版画雕刻等项目在内的劳动及传统工艺制作课程,让学生尝试家用器具、电器的简单修理,学习相关技艺。
难点
记者也发现,家长、学生观念,学校师资,空间资源,学生评价以及社会环境等,是当前中小学开展劳动课的难点。
担忧劳动课“走过场”
占用学生学习时间
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家长看到劳动课相关新闻时,担忧课程内容繁杂,会过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孩子回家后就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写作业、预习功课上,还要抽空应对跳绳、手工等其他作业,担心匀不出更多时间参与劳动。也有家长开玩笑道:“这是在给家长布置作业呢,表面上让孩子劳动,其实还是苦了家长。”他们担心未来的劳动课只是“走过场”,孩子摆拍、家长代劳。
师资力量有限
硬件资源不足
劳动课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平台、载体。不同学校所处地理位置、配备的硬件不同,师资水平也有高低。如有的学校已常态化开展劳动课程,配备专门的老师、专用的教室,而有的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也没有相应场地等资源,缺乏农业生产劳动条件,如果要统一组织学生到乡村实践基地,也存在安全风险。
同时,劳动课不同于其他课程,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估,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给予的社会资源支持薄弱
“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不仅需要家校配合,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目前各类社会资源的共享和支持还不足。”从事小学语文教育20多年的林老师表示,在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课程中,学生参与较多的是手工劳动、传统工艺技术的学习及卫生活动,学生较少参与工业生产劳动、现代服务业劳动和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而这些劳动课内容需要由社会各单位、企业、机构向学生提供工业劳动教育基地、商业劳动教育基地和服务业劳动教育基地,以增强中小学生对不同职业的劳动体验,由于目前全社会对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能给予的社会资源支持还很薄弱。
探讨
劳动课受到重视,对学生来说有何益处?针对上述难点,又有何破解之道?记者请学校老师、心理咨询师等展开探讨。
培养劳动习惯有利孩子成长
应从小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必显表示,学生要从小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培养劳动的良好习惯,摒弃轻视体力劳动的不良倾向。适当的劳动教育,不仅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反而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让他们学会劳动技能、增长生活见识,还能强健体魄、磨炼意志,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素质教育工程。孩子们能在劳动中体会到付出的价值和收获的喜悦,体会到挥洒汗水的快乐。
“在这一蔬一食的家务劳动中,同学们学会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有利于增强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增添了生活乐趣和爱的味道。”在陈雅玲看来,烹饪也能让同学们感受到父母的辛劳,让大家更懂得珍惜粮食、厉行节约,感恩父母、孝敬父母。学校应多为孩子成长提供平台,鼓励他们每天努力一点点、进步一点点,从小事、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争取成为更优秀的自己,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家长学校互相配合
共同落实劳动教育
“校内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时间毕竟有限,由学校牵头开展的同时,还需要家长配合老师、学校,进一步推动落实家庭劳动教育。”张必显表示,家长要转变观念,不要把家务当作孩子的作业进行监督,要学会把家交给孩子,从小教育孩子做家务不是一种负担,要让他们发自内心地认同做家务、烹饪等是学习之余的一种放松,也是其作为家庭成员应尽的责任。
完善学生劳动评价体系
作为评优评先重要参考
陈轸认为,劳动课成为一门独立课程后,学校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劳动评价体系,将每个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的情况如实记录,收集整理学生相关制品、作品等,选择有代表性的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作为学生学年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
“可以通过引入激励、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参与劳动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陈轸表示,学校可以开展劳动技能比赛,依名次给予学生荣誉,家长也可以对孩子做家务给予适当奖励。
整合利用周边资源
邀请“外援”作为老师
陈雅玲说,学校的面积较小,虽然开辟了两块菜地,但依然无法满足学生劳动需求。因此,他们充分整合利用学校周边资源,尽量改善办学条件,如与附近的果农、花农、菜农协商,把附近的果园、菜园等整合为学校劳动实践基地。“他们都很支持学校活动,免费提供。学校会定期不定期开展活动。”陈雅玲告诉记者。
陈轸则表示,除了聘请家长作为劳动教育辅导员,学校还可以加强多方协作,请社会公益机构社工、志愿者、相关行业专业人士作为“外援”老师。没有场地的学校可利用学校屋顶等闲置场地,前提是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此外,硬件配套薄弱的学校可以统整校友、社区、高校、企事业单位等社会资源,设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研学实践,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