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了一场“福文化”工艺美术精品展。展览上,陶瓷艺术作品占据了“半壁江山”,可见福文化在陶瓷创作中的广泛运用。在我国,福文化拥有几千年历史传承,而在千年瓷都德化,陶瓷创作中融入福文化的历史也十分悠久。
现代陶瓷匠人们在传承中不断挖掘福文化内涵,创造性地与陶瓷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作品,让福文化走入千家万户。陶瓷从业者们也在积极思考,如何更好地将福文化与陶瓷结合,在传播福文化的同时,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本报记者 许文龙 陈小阳 通讯员 李宏图 连江水 林婉清 许华森 文/图
福文化贯穿 陶瓷发展史
北京2022年冬奥会前夕,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手拿“福”字,向中国人民送上虎年新春的祝福。福,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既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当代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追求之一。
最早的“福”字出现在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之中,至今约有三千年历史。甲骨文中“福”字,表现的是人用双手捧着一个装满酒的器具,奉献给神明或祖先的情形,说明“福”自诞生以来就包含美好的文化内涵和以“祭祀”为主的祈福仪式两大部分。
之后,对于“福”的理解、传承,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诠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五福”。“五福”最早出现于《尚书·洪范》中,所谓“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实际上就是讲求长寿、富裕、安康、有德行、老年无疾而终,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最完美的。
到了后汉时期,桓谭在《新论·辨惑第十三》中又将“五福”调整为“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时至今日,经过千百年的演变,“五福”又被概括为“福、禄、寿、喜、财”五个字。
福文化源远流长,根植于人民的内心深处,寄托着中华民族的伟大信念和不懈追求,而陶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陶瓷史,也是一条人民求福的历史。德化窑千年窑火不熄,福文化贯穿其中,异彩纷呈。
葫芦,谐音“福禄”,是福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在德化窑体系里,既有“南海一号”古沉船上的宋代葫芦瓶,也有后世葫芦形陶瓷酒壶、水盂、香插等。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何朝宗雕塑上很多都有葫芦印章的款识。
梅花也是承载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梅花之于文人与世俗的寓意大相径庭,文人眼中梅花是高洁坚忍的象征,而世俗里梅花因有五个花瓣,称梅开五“福”,寄寓“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五种福气。
德化窑较早出现梅花这一“福”元素的是明代的梅花杯,犀角形的杯身饰以开花的梅树,主要技法是堆贴。这一技法在清代和近代更是大放异彩,范围从杯子到罐、壶、盘等,内容也从单一的梅树加入了喜鹊、蝙蝠、蝴蝶等喜庆元素。
随着绘画技艺的进步,绘画题材进一步拓展,清代德化窑匠人会在陶瓷上绘画“福禄寿”人物画像。福星束冠居右,禄星加冠居中,寿星长须秃顶,服饰及手持之物各有特征,有青花,有五彩,多见画于瓶腹。多数是“三福星”联袂,少有单一星宿出现。
此外,德化陶瓷龟印通常用于制作寿辰的米粿,也是德化窑福文化的重要体现。它通常在一个龟形图案的椭圆模具中间反字阴刻“福”“福禄寿”“喜”“财”等字,纹样丰富,家喻户晓。
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元
时移世易,福文化在德化窑不同时期都能找到恰如其分的表达。进入新时代以来,德化陶瓷匠人仍热衷在创作中融入福文化,不仅继承了我国自古以来的福观念,还丰富了福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元。
“这套作品将福文化、陶瓷文化、书法艺术紧密结合,从策划到完成历时三年,注入了许瑞峰很多的心血和汗水,是一套兼具观赏性、实用性和收藏性的精品之作。”这是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罗伯健看到“百福”壶作品后给出赞美。
作品取“壶—福”谐音,寓意“百福骈臻,千祥云集”之意,精选100把形态各异的德化羊脂玉瓷茶壶,其壶身采用百位历代名人名家书写的“福”字原稿设计,经手工雕刻和描金工艺烧制而成。其中,还包括一尊高达50厘米的作品“百福弥勒”,弥勒手中拿着一把寓意“美好、吉祥、招财”的螭龙壶,打开壶盖可见壶中还藏着一个刻有五个不同福字的白瓷圆珠。
“千百年来,福文化代代相传。它所折射的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生活观念和价值观。我希望能通过这些瓷器具象化的呈现,传播寓意美好的福文化。”许氏瓷塑第六代传承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许瑞峰说。除了“百福壶”外,他还设计出了精致的“百福杯”。
无独有偶,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徐建勇也在书法“福”字上做文章。他选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帝的“福”字书法稿本精心设计成“帝王五福杯”,寓意传统文化中的“五福临门”。此外,他还将这一形式运用到水杯、茶壶之中。“这是‘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实践,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福文化。”他说。
虎年新春之前,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郑建忠创作的一套“虎啸山河”摆件,销售十分火爆。“虎与福、富谐音,寓意福运临门、富贵盈门。”他说。作品刻画出了动态的上山虎形象,有霸气、招财、镇宅之意,虎背上还特意印了一个“福”字,寓意“无论走到哪里,都有福气伴随。”
此外,郑建忠还与德化正雅陶瓷有限公司负责人曾桂珠一起,创作一套“五虎送福”茶具,其中茶杯身上印有五只不同形态的老虎,茶漏上还精心设计出“福”字造型的孔洞。“让泡茶之人每天都能看到福,对生活也就有更好的期盼。”曾桂珠说。
临近春节前,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林吉祥就设计了一款福文化礼盒,里面是一个花纹唯美写着“吉”字的主人杯。“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含义其实越来越广,包括吉祥如意也是其中一部分。”他说,民间亦有“福”乃“福、禄、寿、喜、财、吉”六大吉祥之首的说法。恰好他名字中含有“吉祥”二字,于是便将其结合创作了主人杯,作为新春伴手礼送给亲朋好友。
追求现代新颖的 视觉呈现
虽然蝙蝠看起来很丑,但因为与“福”谐音,在德化陶瓷创作中,常被用来表现福文化。在德化窑古瓷收藏家、手工艺从业者洪健鹏的工作室,四个造型别致的白瓷盐罐引人注目。罐体“福”字采用特种纸烫金工艺,有纳福、保平安的寓意,怀抱一个圆状“福”字立于四方柱体上。罐身装饰有海浪及清代闽省盐场的分布图,借四方罐体现闽盐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中国香港等国内外市场,遍布四方。
“这套产品将《清代闽省盐场分布图》的历史底蕴、极具闽台特色的‘风狮爷’形象和德化白瓷进行融合,同时以更加现代新颖的视觉方式呈现出来。”洪健鹏介绍,四个盐罐的四方柱正上方分别为:福州府、兴化府、泉州府、漳州府,字样下方分别为四府在清代闽盐分布图的区域节选。
在德化,福文化在陶瓷上的呈现多种多样。春节前,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瓷言釉话工作室创始人梁双升,运用陶瓷颜色釉水,在瓷盘上绘就一个“福”字作品,经特色烧制而成,色彩靓丽,变化丰富,表达了对新春的祝福。“我对古文化比较感兴趣,很喜欢研究甲骨文、金文、篆体。釉水在瓷盘上画画,通过窑变后会产生万千变化。”很多人多是用一目了然的形式去表现福文化,他却想着通过釉水的可变性做一些探索,让瓷釉与福文化更好地结合。而他的妻子、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陈碧珍也运用釉水在陶瓷茶杯上创作,表现福文化。
“我对简体汉字情有独钟,我所诠释的‘福’字,更像是福文化的一种更替和传承。”福建陶瓷艺术大师彭成雄指着展柜上立体白瓷雕塑“福”字娓娓道来。他认为,福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理解。之前很多陶瓷匠人采用平面形式进行创作,于是他发挥自身特长,运用汉字瓷塑的方式,更加立体地表现福文化。“福文化的美好寓意没有变,变的是创新的表现形式。我希望这件作品,能留下这个时代的痕迹。”他笑着说。
发动更多人参与
未来,如何更好地在陶瓷中表现福文化,让福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德化陶瓷从业者及相关部门也在思考和行动。
德化尚品三福陶瓷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金宝一直在构思如何将陶瓷与福文化结合,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产品。“公司名字中的‘三福’,指的是希望借助勤劳的双手,创造健康之福、衣食之福、和谐之福,这就是受福文化启发转化而来,也是我所祈愿的福。”他笑着说。
经过一番思考并与伙伴商讨后,徐金宝列出几个未来的方向。首先,他准备以福建九个地级市及平潭综合实验区代表性景区元素设计而成的“福”字LOGO(标志)为基础,创作一套主人杯,每个“福”字都会融入地方特色的景区,比如泉州的开元寺、厦门的鼓浪屿、漳州的南靖土楼、宁德的太姥山等。其次,他还设计了一个葫芦水杯和快客杯,两个杯子放在一起,呈现“福”字造型。同时,他还想做一个‘福’字造型的时尚白瓷吊坠。“我希望能更创新地表现福文化、传播福文化。”他说。
“我希望能整合多方面的元素,用更加立体的方式来表现,使福文化呈现一种全新的艺术价值。”梁双升说,除了自己创作,他还在学校课堂上引导学生们一起构思。上学期,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此举办了福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吸引众多学生积极参加。“这学期,我们会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做出成品,并从中挑选一些优秀作品进行产业化运营。”
彭成雄认为,陶瓷创作一定要跟进时代发展,设计出符合当下审美需求和有意义的作品。未来,他选择继续延伸、拓展福文化与陶瓷的表现形式,为传播福文化尽自己作为陶瓷匠人的一份力。“家庭和睦是福,子孙成才是福,安居乐业是福;要行善积德才会有福报……福文化贯穿起来,其实引导大家人心向善,共同构筑和谐社会。有福共享,同样也是在响应国家提出的‘共同富裕’号召。”许瑞峰说。
“我们接下来将更加注重推进陶瓷与文化的融合,积极引导企业、大师新秀挖掘福文化内涵,与工艺瓷和日用陶瓷相碰撞,创作更多以福文化为题材的餐具、茶具和家居摆件。”德化县陶瓷办主任曾宪升表示,德化将会积极组织陶瓷企业、大师、新秀参与有关福文化的活动,适时开展以福文化为主题的作品征集、展览及研讨等活动,以福文化提升德化陶瓷文化创意和艺术创作,通过文化赋能提升德化陶瓷文化附加值和艺术品位,进一步推动陶瓷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