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8200万元、同比增长25%;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同比增长52.5%;6家企业获得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2家企业获得省级创新券补助,带动全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增长7个百分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泉州台商投资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创新驱动体系,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健全创新服务能力,加快建设“两岸融合发展主阵地、高新产业发展主阵地”。 □本报记者 陈桂生 通讯员 张耀迪
培育创新主体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台商区全面推进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企所得税优惠、研发投入分段补助等政策落到实处。2021年度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支出8200万元、同比增长25%,以政策红利激发企业创新创业热情。加快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梯队,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全区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1家,同比增长52.5%以上,创建区以来新高,经认定省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16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各类企业创新主体进一步壮大。
聚焦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企业产业新突破、先进技术赋能提升三大发力点,加快推行“揭榜挂帅”制度,力达机电、立亚新材率先列入全市“揭榜挂帅”试点项目,其中,立亚新材“高超声速武器用超高温连续碳化硅纤维”替代了传统石英材料,应用在新一代国防战略设备上,达到了全球领先水平;路港集团、旭日生物等6家企业获得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12家企业获得省级创新券补助,带动全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增长7个百分点。
注重引才引智 加强科技平台建设
台商区与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中心联合共建区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引进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中部知光机构技术支持,采用“政府搭平台、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金介融合”的模式建设人才成果“一站式”服务平台,累计为企业提供技术诊断服务92次,推送技术专家、技术成果和技术方案对接107次。
去年,全区累计开展各类产学研对接活动34场,帮助17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完成技术交易额6673.23万元,排名全市第二,新增省级技术转移中心4家,引进院士工作站2家、专家工作站6家、知识产权事务所3家,专业化机构力量继续补强。同时,继续推进孵化载体提质增量,蜗牛社众创空间获省科技厅推荐国家级众创空间,新增省级星创天地1家、市级众创空间1家,联东U谷·科技创新谷、中南高科台商园等一批高端孵化器将投入使用,预计可新增孵化用房10万平方米,主要引进精密机械、智能电网、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
加强多重联动 健全创新服务能力
台商区充分发挥科技、经贸、发改、商务等多口政策叠加扶持的乘数效应和企业服务中心专人跟踪项目企业作用,优化服务企业OA平台功能,实时在线调查跟踪产业、企业人才和技术需求,梳理人才需求清单、项目清单、资源清单、政策清单,协同有关部门解决专利申请、项目申报等困难和问题。同时,组建高企培育辅导、研发费用归集、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科技金融等科技创新服务团队,采用集中上课培训、入企政策宣讲、线上实时辅导等方式开展精准对接服务,为拟申报科技项目企业提供技术分析和预诊断服务,精准筛选科技创新培育种子企业。
去年承办泉台科技成果展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泉州市赛,举办泉台人才沙龙—工业转型升级专场、设计之声分享会等主题活动,展示泉台科技成果81项,举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归集等各类线上线下辅导培训13场、培训490人次。推动力达机电、嘉德利等龙头企业转化实施高价值专利,盈创电子、亿达小家电等13家企业取得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年度发明专利授权量进入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前30强(第23位)。
编制区“十四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谋划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科创服务体系等5个发展重点、6大产业发展方向、63个重点项目,力争2025年区域科技创新水平能进入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中游水平。编制石墨烯产业专利导航分析,区石墨烯产业专利导航项目获得市级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