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最
泉港福船建造历史悠久,且技艺精湛、独特。
位置
泉港区峰尾镇沿海一带
特点
峰尾福船“黑舶五青案”采用水密隔舱技术的同时,还在船上不同位置设计独特的“十二生肖”标志,让福船的驾驭更加井然有序,也更具机动性。
宋代福建造船业已经很发达,“福船”是人们对福建沿海所造木帆船的统称。伴随着海上贸易的日渐繁盛,福船的建造技艺也渐趋完善,并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宋元时期,泉州是东方巨港,因而这里亦是福船制造与汇聚之地,福船建造技艺在民间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声称,海舶之往来于波斯湾与中国海间者,“华船为最大,多泉州所造”。到了明代,越洋福船船体庞大,明代郑若曾《筹海图编》载:“福船高大如楼,可容百人。其底尖,其上阔,其首昂而口张,其尾楼高耸。”
泉州泉港区峰尾镇在历史上享有“峰尾小上海”之盛誉。明洪武年间,福船建造技艺随黄氏的迁徙传入圭峰(今泉港区峰尾镇一带),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峰尾福船也声名鹊起。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圭峰黄氏造船世家凭借精湛的造船技艺,参与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更让峰尾福船蜚声海内外。南明时期,圭峰黄氏造船世家的黄都受聘为郑成功建造北伐及东征战船,并筑演武亭。清康熙二十八年,黄都又被清廷任命为“道宪厦厂军工匠首领”,继续为施琅统率的福建水师建造战船,并为施琅光复台湾作出重要贡献。
据泉港区峰尾造船厂专家介绍,峰尾“黑舶五青案”(亦称“黑舶五枪堰”)采用传统的分格式水密舱结构,隔板下方靠近龙骨处,左右各有“肚脐”两个,既可排水,又可堵舱防漏。船上各个重要部位都有“十二生肖”暗号标记,这是黄氏造船人独具匠心的设计,也只有峰尾船民才知晓其中奥妙。据资料显示,峰尾“黑舶五青案”全船首尾依次由头禁、假肚、五肚、官厅、水柜、尾踏、奔边、前刊、后刊、柴盐舱、驾驶台等部分组成。而“十二生肖”暗号标记分别代表12个不同部位,它们分别是:鼠桥、牛栏(护手)、虎口、兔厕(船后如厕处)、龙骨、舟皮蛇(指船形弧板)、马面(舱面甲板)、羊角、猴头(滑轮索)、鸡橱、狗齿与猪架(安放船帆支架处)。古时航海,每个重要部位都有专人管理。船舶指挥官只要喊出相应的口令,船工水手就能迅速进入明确的岗位,各司其职,保障船只安全航行。黄氏造船人匠心独运的这种设计,使得福船的运作机制更加顺畅、便利。
福船研究学者刘宗训表示,泉港福船建造历史悠久,且技艺精湛,堪称“独一味”。泉港峰尾造船的工具五花八门,有斧头、墨斗、手钻、鲁班尺、钉送、大锯等。所用船钉看似简单,实则也有玄机。传统船钉是以熟铁锻造而成,其本身的金相结构已发生变化,具有更高的强度与耐腐蚀性。根据不同的需要,船钉有多达几十种的型制。在对福船进行涂装彩绘时,“黑舶五青案”在船舷两边雕绘有五个“回”字形的图案,酷似枪炮架孔,这是威风八面的标志。船头的油漆画则为皎洁浪花托起一轮东升旭日,立意“前程似锦”;船尾镌刻有“海上女神”妈祖的胸襟花饰及靴纹图案,取“安澜海国”“顺风得利”“祈求平安”之意。 (吴拏云/文 陈小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