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湖柳树换月季一事引发持续关注。5月11日,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多个网络平台都被西湖边几株柳树的去留话题刷屏。5月13日凌晨,此前被移走的7株柳树补植完成。5月16日下午,针对此事引发民意质疑事件,杭州市召开“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民意恳谈会,诚邀专家、媒体人及市民代表建言献策。在会上,杭州市委书记就西湖柳树移栽事件致歉。
“西子湖边杨柳枝,千条万缕尽垂丝。”“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些描写西湖的唯美古诗都与柳树息息相关,而在西湖十景中,“柳浪闻莺”“苏堤春晓”也与柳树密不可分。可以说,作为国人的共同记忆,柳树与西湖千百年来既构成了一种唯美的存在,更承载了不可复制的传统审美情趣。这正是为何西湖移栽7株柳树会掀起轩然大波的原因所在。
诚如西湖景区官微事后作出的回应所说:“西湖是大家的。”虽然之前被移走的7株柳树确实存在老化、空洞、“驼背”和倾斜现象严重等问题,也难免存有安全隐患,但对于杭州西湖这样一个在国人心中分量举足轻重的景区而言,在日常管理和保护中只有始终秉持公开透明、谨小慎微的态度,才能真正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难能可贵的是,面对多方质疑,从“换柳”到“还柳”,杭州只用了48小时,事件处理过程中,相关部门没有一味地推诿与狡辩,让人看到了闻过则喜、立行立改的开明态度。
近年来,在城市文化景观保护上过于粗放的行为,杭州西湖并非孤例。从2020年成都桂花巷桂花树被砍事件,到去年广州滨江西路砍榕事件,都让我们看到了不同个案中的普遍问题。细细分析,除了部分城市管理者忽视民众的知情权与决策权,缺乏对文化景观的敬畏之心外,从更深的层次上来讲,与权力审美作祟不无关系。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和社会文化的长足发展,国民的文化审美意识已然觉醒,城市管理者若没及时弥合彼此间的审美落差,矛盾与摩擦也就在所难免。
美是什么?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写道:“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杭州西湖能在2011年入列世界文化遗产,与其厚重的人文底蕴密不可分,作为一种文化景观,它是山水的实体存在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而厚重的历史文化之美,不仅能雕刻城市的面貌,也会涵养民众的文化审美。因此,在城市文化景观保护上只有做到惜物、爱物,民众才能够随时随地“以物寄情”,城市也才能够在留住记忆的同时做到文以化人。进而言之,让一代又一代的人知道我们从哪来,要到哪去,既是文化景观保护的终极意义所在,更是城市管理的一门精深艺术。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杭州西湖从“换柳”到“还柳”,虽只有一字之差,却让人看到了一座城市的胸襟与素养。这起事件也告诉我们,城市管理与保护需要与民意良性互动,才能真正凝结为“价值共同体”。西湖从2002年拆除围墙、取消门票,成为国内首个免门票的5A级景区,一直是以前瞻的眼光开放的心态赢得口碑。今天,西湖还柳,留住的不只是风景,更是人心。但愿这7株归来的柳树种在西湖边上,也能“种”在更多城市管理者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