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风马播撒福祉,玛尼石堆将灵魂安放,藏族喇嘛的诵经声如诗如乐……我生长在雪域青海,那里绚烂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令我如痴如醉。曾以为,彼岸的风景已被我窥探无余。然而有一天,我远行,跨越千里,有扇门待我推开。门外,庙宇如星,薰香绵长,宝石一般的美物散着旖旎的光芒。让我邂逅了一段更远阔的风景,叹一声:此行意足矣。
初至泉州,少见令人望而生畏的高堂大厦,随处可见的是古骑楼、红砖厝以及镌刻着香草神兽图案的香火炉。我去过许多地方,却少有见过如此风景——迂回的青石小巷,低矮的房屋错落两侧,那房屋斑驳的墙壁是清一色的红、典雅而大胆的红,似入皇家重地,青藤盘绕,潮气四起,颇有清冷深邃的味道。巷弄里,精心琢刻的香火炉,或大或小,隐有火光雀跃其间;巷中立张八卦桌,上有供品,沉香缕缕细如烟,一时满是烟火暖意;或是古早旺铺,或是寻常人家,总留有一隅供奉着一尊神明。我相信,这是古老的、刻在骨髓里厚重而真淳的情感。
寒来暑往,每一个清晨都是这样,晓雾如纱,层林尽漫在朝云里,清冽含香的风钻进我的鼻腔,那是古树香混杂了烟火的气味。闭眼,深嗅,任由这味道引我走入别样洞天。古树返老还春,油灯和火把的光芒将它清润稚嫩的叶片映照得格外可人。宋元繁荣,在一声高过一声的海潮里,泉州港夜亦如昼,吞吐来往船舶。
如今这座城寻常到可以随时听见圣乐的歌唱,神往于异国情调。恍如置身于大马士革,石壁上分明篆刻着阿拉伯文的《古兰经》,这里是清净寺,仿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而建;立柱修长,彩色长窗玲珑剔透,粉色的哥特式建筑洋溢法式的浪漫,这里是花巷天主教堂;仿佛浸润在神秘的英式风情里,泉南堂似耄耋长者般沧桑古朴……一方蒲团,听尽人间俗事;砖瓦疏影,慨叹岁月悠悠。这座城,有海般开阔的胸襟,以其无限的包容亲吻异乡的赤子心。
我常在思考是怎样的力量让这座城始终保留着历史的质感。泉州城承载了岁月的情绪,走得不紧不慢,香炉的烟火氤氲缭绕,寻根究底不过是因为这里的人已经对生活倾注了全部的热爱,否则大簇的三角梅不会爬满阳台,娇艳的刺桐花不会开遍城市,鲜白的蚵壳不会充当这里的一砖一瓦。富足的精神世界足以对抗现实中物欲的诱惑,也不怕左道旁门掩了正道的光。我想,这就是这座城能够包容万物,甘愿慢下脚步,韬光韫玉的原因吧。
醅一壶香茗,傍古榕而坐,看这座城水流花开两从容。古刹钟声响起,回眸见有圣人而来,和其光,同其尘,不露锋芒。
(作者系华侨大学文学院2020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