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气温逐渐升高,湿热交蒸,人们易被湿邪侵袭。中医认为,湿邪容易损伤脾阳,湿气是各种病症的源头,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脂肪肝、癌症、中风、痛风等都和湿气有关系。如不及时健脾祛湿,对健康十分不利。本期“养生”采访名老中医,教大家如何祛湿防病。 □本报记者 许文龙/文 CFP/图
湿邪可致许多病
中医常用“十人九湿”来形容湿气侵袭人体的普遍性。那什么是湿气呢?泉州市医药研究所中医主任医师苏齐介绍,湿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之一,中医称之为湿邪。
中医认为,湿气是许多病症的源头,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脂肪肝、癌症、中风、痛风等都和湿气有关系。湿气引起的疾病往往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可能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例如湿疹、关节炎、哮喘等。湿气不除,后患无穷。
湿气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与其他病邪一起侵袭人体,既可和“风”结合在一起形成“风湿”,也可和“寒”结合在一起形成“寒湿”,又可和热结合在一起形成“湿热”,还可和“暑”结合在一起形成“暑湿”,甚至可能会出现如风、寒、湿或风、湿、热等三邪合病的情况。
从中医角度来说,湿气可以分为内湿和外湿两种。要防止湿气侵袭,既要将外湿拒之体外,还需防止湿自内生。
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住环境潮湿等外在的湿气侵袭人体所致。它主要表现为皮肤症状,如痤疮、神经性皮炎等。防外湿要注意不在游泳池或澡堂内长时间浸泡,尽量避开潮湿的地方。
内湿主要因大量食用生冷食物,损伤脾胃阳气,水湿停聚所致。表现为脾胃功能受损,吃什么都不香,大便黏腻,胖而无力。防内湿要少吃生冷及油腻食物,不要暴饮暴食。
湿气重的几大表现
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张振辉解释,中医讲“湿重如裹”,身体湿气重,感觉被包裹着,像是穿着件淋过雨的衣服,感觉身体很重,不舒爽。湿气所到之处,会有不同的身体表现。
舌苔厚腻。舌头可以敏感反映出身体状况,如果舌体胖大,舌头边缘有锯齿,叫“裙边舌”;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说明体内有寒湿;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说明体内有湿热。
身体沉重懒动。身体特别疲乏、懒得活动,睡不醒、睡醒后仍不解乏,浑身不清爽,易困倦,记忆力减退,小腿发酸、发沉等,这也说明你的体内有湿气,就是中医说的“湿性重浊黏腻”。
食欲不振。湿邪困扰脾脏,影响脾主运化的功能,表现出胸闷腹胀、食欲欠佳、起床后嘴里气味重发黏等症状。“湿聚成痰”,日久还会出现咽部有痰、咽部不清爽等症状。
面部容易出油。湿气大的人脸上出油多,尤其是额头处、口鼻周围出油明显,面部油亮、头发也爱出油,眼袋下垂,黑眼圈严重,面色发黄、发暗。
大便黏腻不成形。如果大便外形软烂、黏腻、不成形,总有排不净的感觉,粘在马桶上不易被冲走,说明你的体内有湿气。
体态虚胖。饮食和作息都和原来一样,但体重却明显增加,也是湿气重的表现。
几大因素导致湿邪
张振辉提醒,生活中,很多方面因素会让人体受湿邪侵袭。
情志致湿。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各种情绪都会对人体造成影响,令体内津液运化失常,导致湿病产生。如经常生气会引发肝胆湿热,经常忧虑容易出现肺和大肠湿热。生活工作繁忙,精神压力大,出现脾虚征象,也会导致湿气。
饮食致湿。经常吃辛辣、寒凉之物,容易伤脾胃,出现代谢紊乱,湿气更难排出。夏季里一边喝冰镇啤酒、一边吃烧烤的人随处可见,还有的人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他们的脾胃运化功能都遭到了破坏,水液在体内久蕴就会成湿。
药物致湿。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这些药物的副作用以肝胆湿热、脾胃湿热的形式出现,且药物致湿较普遍。
环境致湿。梅雨时节、三伏天气,室内加湿器使用过度等,都会引发体内湿气。
不良习惯致湿。现在不少人喜欢熬夜,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如果到了休息时间还不睡觉,肝脏就得不到休息;熬夜用眼更加剧了肝脏负担,引起肝胆代谢紊乱,诱发肝胆湿毒。经常熬夜的人感觉头昏脑涨、眼干涩胀痛、胁肋疼痛、爱长吁短叹等,这都是肝胆湿热的表现。
祛湿方法因人而异
苏齐建议,祛湿要学会辨别不同的性质以及各种常用的祛湿法。寒湿、湿热、暑湿、风湿所用祛湿食材有不同偏重,最好先找中医师辨识一下体质和湿气的类型。
祛湿首要任务就是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饮食均衡适量、有规律,宜多食小米、薏苡仁、玉米、红小豆、白萝卜、紫菜、扁豆、海带、木瓜、山药、冬瓜、莲子、芡实等健脾利湿的食物,少食甜食等肥甘厚腻、酸涩、寒凉之品。
1.薏苡仁赤小豆粥:取等量薏苡仁、赤小豆,清洗干净,加热煮沸后转小火煮,至薏苡仁赤小豆煮熟即可。
2.荷叶粥:建议买些新鲜荷叶,在粥快煮开时放入,焖一会儿即可食用,取荷叶的清新之气带走体内的湿气。
3.冬瓜粥:冬瓜100克,粳米100克。文火熬煮至瓜烂米熟成粥即成。冬瓜具有利尿祛湿的作用,同时也是消暑佳品。此粥可以减肥利湿,适用于肥胖同时湿气大的人群,同时冬瓜仁驻颜悦色,祛斑增白,轻身减肥。
改掉一些不良生活习惯。比如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不要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劳动、休息时要尽量避开水湿之处,尤其是老年人,在外走累了,也尽量别坐潮湿的木椅木凳等。下雨天减少外出,不慎淋雨及时更换衣物,鞋子湿了就不要连续两天穿同一双,同时要将湿的鞋子充分晾晒。
坚持适当的运动,可有效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能振奋、激发体内的阳气,促进湿气排出。因此,建议大家平时动起来,推荐跑步、健走、游泳等有氧运动,适当排汗可加速机体“排湿”。久坐也是运动少的“隐形”表现,长期坐着不动,机体代谢就会变慢,运化能力随之受到影响,容易招来湿气,因此要改掉久坐的习惯。
《黄帝内经》提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其意思是湿邪伤人,最容易伤人下部。这是因为湿的形成往往与地的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因此,在夏季,居室一定要避免潮湿,尽可能做到空气流通、清爽干燥。
热水泡脚、经络按摩等,也都有助于气血运行,化痰祛湿。保证充足睡眠,及时舒缓不良情绪,也有助于防范湿邪侵扰。
■本期医学指导
苏齐 泉州市医药研究所中医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实践及医学科研与教学工作。对以科学、全面的观点看待和运用养生方法并运用中医中药治疗疑难病症有较成熟的诊疗经验与独到的疗效。
张振辉 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中医主任医师,曾任全球执照中医师联合会理事、世界传统医学研究会国际委员,擅长治疗红斑狼疮、皮肌炎、白塞氏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