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火镰,是人类在钻木取火和击石取火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一种取火工具,集合了先人的淳朴与智慧。一些精美而年代久远的火镰,成为时间流逝的符号与见证。如今,火镰的装饰功能和审美价值逐渐被认可,成为收藏界中的“新宠”。
□本报记者 曾广太 通讯员 林玉茹 文/图
火镰包装饰美
掏出火石,捏上点儿火绒,再反复快速击打火镰刃口,待火绒冒烟出火星时,双手捧着鼓腮紧吹,最终燃起火苗,点燃一袋烟——火镰取火点烟,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在收藏爱好者吴素明的眼中,这是一个充满喜剧元素的场景。
四五年前,吴素明到西北地区旅游的时候,到一个古玩市场“淘宝”,偶然发现火镰,便被它的造型吸引住了:弯弯的镰刀造型,上面的皮革包还有许多不同的纹饰呈现。西北一些地区的人们会在重大节日或重要日子时把火镰佩戴在腰间,作为装饰品。从此,他开始收集关于火镰的历史资料,发现它竟承载了人类用火历史的一个阶段,于是开始收集火镰。“这小小的火镰集合了先人的淳朴与智慧,我一下子对它刮目相看。”吴素明笑称。
据悉,火镰又名火刀,形如斧,上窄下宽,宽处有镰状钢征,其形成是将一块光滑的铁条经热处理,打造成弯弯的镰刀形状,并把一块皮革镶嵌其中,制成像荷包状。口上嵌有两块铁皮,其中一块带有磁性,不用时封好。火镰包是火镰的主要装饰部分,大多由皮革制成。火镰包面上一般都有装饰图案,如动物、花卉纹饰等。有些世族贵胄、富商大贾则会用金银或白铜制作火镰的持把,上面雕饰各种吉祥图案,或镶嵌玛瑙、红珊瑚、绿松石之类的宝石。火镰有纹饰之分、火钢造型之分、挂环之分等,以前的人们会通过火镰的造型及装饰来区分使用者的社会阶层和经济实力。因此,火镰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的打火工具,还能当作腰间的挂饰,成为具有装饰功能和审美价值的生活用品。
吴素明最喜欢的还是龙纹火镰,其纹饰是龙纹,龙头呈正面形象,龙身盘曲绕成环形,这种图案称为“正面团龙”。吴素明说:“龙纹火镰应该是皇族所使用的,古代‘龙’象征天子,历代皇帝龙袍上都有龙纹,所以会在随身携带作为配饰的火镰皮革包上装饰龙纹也不足为奇。”
时代变迁的见证
火镰在古代被广泛使用,一般都是用于日常生火,比如做饭,或者在行军打仗中起到引火的作用(点燃炮弹、火药)等。相对于火柴来说,火镰的优点较为明显。一是不怕潮湿,因为火镰是带在身上的,只要火绒不湿,阴天下雨也能够照常取火;二是不怕风,因为火是钢与石头撞击出来的,风再大也不影响取火;三是安全,早期的火柴很容易自燃而引起火灾,而火镰必须用力撞击才能出火,相对来说比较安全。
火镰利用了摩擦起火的原理。用火镰打火时,左手食指和中指托住火石,找一个有棱角的地方,用拇指把经过处理的火绒压在火石上,火绒离火石棱角只有1毫米,只要在火镰敲击火石时不碰着火绒就行。右手拿起火镰,几乎平行地用火镰凸起的那面快速向火石擦去。只听“锵”的一声,火星就顺着火镰挥动的方向喷涌而出,就像现在看到切割机切割金属时火星喷出的样子,只是比较短暂而且量少而已。这时,个别火星会逆势而上,溅落到火绒上,立刻就会形成火点儿燃烧起来。如一次没有燃着火绒,就连续敲打多次,直到火绒点着为止。有时因为火石棱角使用太久磨秃了而敲不出火星,就要换一块新的火石来继续打火。
火绒只要一燃着,就得赶忙拿起,用嘴把它吹旺、吹大,但这还不是明火,“功率”还不够大,还不能用来抽烟、点火。把火吹旺后,吸一口气继续吹,把火吹到明明亮亮的程度时,突然把舌头向前一伸堵住口风,火绒就会立刻变成明火燃烧起来。等点着想点的火后,再把火绒火石装入荷包中,取火过程才算结束。
上世纪60年代以后,火镰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几乎全面取代了其实用价值。如今,火镰已经成了一个文明流动的印记,一个时代变迁的符号见证。“火镰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与精神,其文化内涵更多的是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吴素明表示,兼具实用和收藏价值的火镰已成为一种记忆,但它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发展。
火镰非常讲究美观,其扇形的盖子是最能体现美的地方。宽大的盖面上可以随个人的意愿镶嵌纹饰,如果舍得“投资”,还可镶上珊瑚、松耳石等珍宝,显得更为华丽富贵,令人刮目相看。收藏爱好者郭福荣认为:“精美的火镰早已因为其独特材料价值、完美工艺价值以及悠久的历史价值,成为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是收藏家心中的宝贵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