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我市多家医院的医护人员为前来就诊的孩子们准备了一份特殊的节日礼物——安全知识。医生提醒,安全无小事,家长应帮助孩子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远离伤害。同时,家长要多学习应急自救避险知识,一旦发生安全事故能第一时间进行有效处理,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科普课堂 误食异物怎么办
“小朋友,纽扣、乐高、巴克球……这些小东西不能吃到嘴里,家里药片也不能随便吃到肚子里……”昨日上午,在泉州市第一医院儿科病房里,护士们一边给住院患儿播放防止儿童误食异物的科普视频,一边列举着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安全隐患。
“我5岁的儿子,前几天就被干燥剂灼伤了皮肤。”在现场,一名家长说,孩子对零食中的干燥剂十分好奇,便拆开来玩,不想摸了干燥剂的手指触碰了鼻尖,导致皮肤灼伤。该院儿科主任梁世山介绍,干燥剂中含有大量的生石灰,具有强烈的腐蚀性,遇水能发生剧烈化学反应,如不慎误食会灼伤消化道。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惊慌,马上口服牛奶、橄榄油或其他植物油以及思密达,保护创伤面,防止腐蚀加深。如果石灰水不慎接触皮肤或溅入眼中,要马上用植物油或蛋清擦拭,应急处理完要马上去医院。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儿科医生郭斌能说,此前接诊过一对误将退烧药美林当成饮料喝的小姐妹。家长发现两个孩子体温很低,追问之下才得知孩子喝了美林。郭医生介绍,美林是解热镇痛药物,会致患者身体大量出汗,体温下降,过量服用可能会出现身体疲劳、虚弱,甚至乏力、口渴等副作用。家长要妥善保存家中药品,如果发现孩子误服,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实操课堂 现场教授急救技能
在泉州市儿童医院儿科门诊二楼,很多家长和孩子将医护人员团团围住,一场生动的“急救课”正在进行。“给孩子进行人工呼吸时,要注意看胸廓有没有起伏……”现场医务人员说,日常生活中,异物梗阻、溺水、呛奶等各种意外都有可能造成孩子心跳骤停,这时家长是第一施救人,正确掌握心肺复苏至关重要。
在现场,一名男生在护士的指导下,学习起了胸外按压。“日常生活中,意外随时有可能发生,这个技能是孩子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真的太有意义了。”男生的母亲说。
让不少家长跃跃欲试的还有另一项技能——婴儿的海姆立克急救法。现场医务人员介绍道,当婴儿发生气道异物梗阻时,先将婴儿面朝下放置在手臂上,手臂贴着前胸,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固定住下颌骨位置,另一只手掌在婴儿背部两侧肩胛中心拍5次;如果没有吐出,立刻将婴儿翻过来,头朝下脚朝上,面对面放置大腿上,一手固定头颈位置,一手食指中指快速压迫婴儿两侧乳头连线中点,重复5次后将孩子翻过来再重复以上步骤,直到异物排出,此时婴儿方脱离生命危险。
现场讲解 骨折后可用夹板固定
活泼好动是小孩的天性,他们在嬉戏玩耍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跌倒意外带来的骨折。昨天恰好是晋江市医院(上海六院福建医院)急诊骨科正式开诊的第一天,一位打着石膏的患儿走进该科室进行复查。骨科医生杜思明介绍,患儿两周前不慎摔伤致左尺桡骨干骨折,经过检查恢复良好。
恰逢孩子的节日,杜思明专门为来就诊的市民做起了科普。他说,前臂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如何判断前臂骨折呢?首先要观察孩子皮肤是否完整无损,如果刺穿了皮肤和肌肉,则骨折明显,无论伤口大小,应进行手术治疗。如果皮肤、肌肉没有明显破损,但是出现了前臂畸形、肿胀、疼痛,旋转活动受限,活动时有骨骼摩擦音等情况,很有可能是前臂移位骨折,也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另一种情况,孩子的骨骼比较柔软有弹性,可能出现症状不明显的骨折,但也不容忽视,观察之下如发现孩子有异常表现,必要时可进行影像检查。
此外,家长如发现孩子前臂骨折,在送入医院前,可先用夹板固定,起临时制动作用。没有夹板也可用木棍、树枝等替代,然后以三角巾或衣服等材料悬吊前臂,处理后应及时就医。□本报记者 苏凯芳 通讯员 何毓慧 陈丹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