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在党和国家重大规划和政策意见引领下,我国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一系列新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专业人才特别是护理人员短缺便是问题之一。
那么,泉州的养老人才现状如何?面临哪些问题?未来应如何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养老机构专业人才屈指可数
记者走访了多家养老机构发现,泉州养老行业目前严重缺乏养老从业人员,年轻专业人才更是屈指可数。多家养老机构的负责人表示,如今的养老早已突破传统模式,具备护理、医疗、营养学等相关知识的综合性人才缺乏。
从业人员少 专业人才缺乏
1997年出生的王佳钦毕业于福建生物工程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如今已经是龙人伍心金秋家园的副院长。他所在的养老机构里,养老相关专业毕业的工作人员仅有4名。
在王佳钦看来,养老院很需要相关专业毕业的人才,不能只有文化水平有限的护理员。“很多护理员连最基本的文字记录都做不到,口语表达能力也不好,难以跟老人交流。”
在东石镇敬老院,护理员基本都是初中以下学历。“年轻的招不进来,而年纪大的文化水平偏低。”东石镇敬老院院长叶文赐说道。
“其实现在几乎所有的养老院都缺人,留不住年轻的专业人才一直制约着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泉州温晴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诗坤分析,对于养老行业的发展,资金只是一方面问题,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才是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他认为,“现在很多人才进来后感觉不适应,主要是对老年人的突发疾病、日常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处理能力不足。如果学过医疗知识,这方面会更加轻松。”
招聘难度高 人员年龄偏大
“很缺乏护理员”,是记者走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谈起养老服务人员的招聘问题,叶文赐直言很难。半个多月以来,他通过朋友圈、网络、中介(家政中心)等途径发布招聘公告,至今仍未招到人。目前养老院的10名护理人员需要照顾44名老人,捉襟见肘。“忙起来跟打仗一样,有的老人要喂食,有的老人有情绪,都需要护理员及时照料。”
泉州温晴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从2018年至今参与运营10家养老和护理机构,运营床位近千张。该公司总经理王诗坤介绍,护理员在养老机构所占的比例高达80%,年龄集中在40—50岁,很多都是下岗、务农、外地退休的人员。“愿意从事养老行业的就是这些人。”然而,招聘这类护理员也存在问题,“过年前这些护理员基本上都会回家,养老院人手就更不足了,过完年,一部分护理员可能就不愿回来继续干这行了。”
工作时间长 工资待遇不高
在养老院,有不少护理员告诉记者,他们到养老院工作需要顶着一定压力。“周围的人会议论你怎么去养老院服侍老人,工作时间长,工资也才4000元。”在龙人伍心金秋家园,59岁的护理员王女士说,她做护理员一年多,刚开始时也十分犹豫。
叶文赐介绍道,在东石镇敬老院,护理员每天需要工作12小时,采取两班倒的制度,白班是早上8点到晚上8点,夜班是晚上8点到第二天8点,而这些护理员的工资一般在4500元左右。
温晴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护理员也是12小时工作制度,从早上7点到晚上7点。“中午12点后长者休息了,值班的2个护理员才可以稍微轮流休息一下。平均工资也是4500元左右。”该公司员工郑齐元介绍道。
为何从事养老护理的年轻人不多
为何年轻人不愿意选择养老行业?记者和几位年轻的养老从业人员交流发现,养老行业里重体力、待遇低、渠道窄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年轻人就职意愿低、退出率高。
“实际操作起来真的很不容易”
2001年出生的陈蔓玲是泉州医高专首批老年保健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去年6月,她在学校的安排下到洛江区龙人伍心金秋家园养老机构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
“从前台接待开始做起,慢慢地开始带老人做早操、做游戏,后来到房间里帮助老人做护理。”谈及工作与在校学习的差距,她坦言:“尽管学校有实操课程,但和养老院比起来还是有些不同。比如给老人洗澡、翻身、换纸尿裤等,实际操作起来真的很不容易。”
陈蔓玲说,她第一次面对失能老人时,还是有点接受不了,不过现在已经慢慢习惯。谈起毕业后的计划,她想继续在养老行业里尝试一两年,看看情况再做打算。她身边的同学,很多都在备考“专升本”,希望取得更高的学历以获得更多的选择。
“上班第一天就有换工作的念头”
2019年从华光学院毕业后,黄禄资进入了养老行业,从一线护理员做起,目前已是石狮市宝盖镇禾康长者照护中心的常务副院长。
“当时报这个专业是为了家人。”黄禄资的奶奶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常年需要看护。看到奶奶的遭遇,他不禁联想到父母年老时可能也会需要陪伴和照顾。当年填报志愿时,“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令他眼前一亮,他就此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黄禄资坦言,上班第一天就产生过换工作的念头,后来因照顾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看着老人的精神状态在他们的照料下一天比一天好,成就感油然而生,他就此坚持了下来。
从事养老行业3年以来,黄禄资的父母也逐渐理解、支持他的工作。他也深感这个行业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跟我同届同专业的同学有100多人,但毕业后真正从事这一行业的仅有10多人。”
“会感到害怕,因为实在太苦了”
同样毕业于华光学院的郑齐元如今在温晴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工作。在学校时,他做过社工,初步了解了真实的养老行业。“护工稀缺、工作强度高、要值夜班。”这是他对养老行业的第一印象。
“刚开始从事这一行业会感到害怕,因为实在太苦了。很多同学也都是这么想的。”郑齐元说,他曾坐在门口陪失智老人聊了一整个晚上。当了护理长后,他发现老人可能出现的情况多种多样,他慢慢适应并坚持了下来。
然而,像郑齐元这样坚持下来的人很少。他告诉记者,去年毕业时,30多名同学中只有5人从事养老行业。
养老专业办学“摸石头过河”
据了解,目前泉州已有多所学校开设养老相关专业。记者走访了高职院校华光学院和中职院校泉州农校。
传统观念影响 招生遭遇难题
记者来到华光学院时,2021级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的学生正在上《老年人生活照料》的实训课程,陈海生老师正拿着注射器为学生们讲解如何给长者喂食。
该校老师林映麟介绍,华光学院从2016年起开设养老专业,是泉州最早设立的。她坦言,近年来的“养老热”更多是在政府、政策层面的热度,还未能形成学生的“就业热”,目前大多数的年轻人及其家长对于“老年服务”还难以接受。
“招生是个难题。”林映麟表示,大多年轻人认为从事养老服务并非体面的工作,就读的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不高,甚至有学生觉得自己读的专业是“端屎端尿”的工作,委屈得哭了。很多学生在入学第一年有过转专业的想法与行动。
泉州农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专业主任林臻也表示,养老相关专业招生比较困难。该校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专业于2020年开设,2020年招收31人,2021年仅招收18人,中途还有学生转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长的观念没改正过来。其实这专业和传统的养老不同,我们的培养方向是有护理性质,又带有社会统筹性质的社会工作者。”林臻说道。
专业建设困难 师资力量薄弱
“除了招生难,专业建设也十分不易。”林臻坦言,专业在开始筹建时就相当困难,“因为专业涉及护理、管理、物联网、职业道德素质等课程,综合性很强,怎么把这些课程融合在一起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也是问题之一。”林臻说道,作为福建省第一所开设养老相关专业的中专学校,该校目前主要的专业老师只有两名,平时还要请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到学校任教。“后续要继续建设,宣传、师资、实训设备都是问题,路还很难走,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
升学渠道狭窄 被动改变专业
“缺乏持续贯通的专业培养体系,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轻人选择养老专业。”王诗坤表示,泉州学校的养老专业没有本科,只有中专和大专,而如今越来越多人选择“专升本”,这样就相当于离开了养老行业。
华光学院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2021级学生吴飞群坦言,她考虑毕业后进入养老行业,但目前还是有“专升本”想法,只是没有养老相关的本科专业可供选择。“只能选公共管理大类的专业,如果有养老的专业,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报。”她说。
泉州农校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专业2020级的班主任吴迪茵也提到,不仅是大专,中专在这个专业的升学渠道也是受限的。由于专业大类的所属问题,这个专业毕业的学生没有什么高职院校可以选择。
各方共同努力留住青春力量
促进养老行业的发展,破解养老人才缺乏的难题道阻且长,这绝不是一方就能够解决,而是需要政府、养老机构和学校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加强宣传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记者从泉州市民政局了解到,2019年12月,市民政局、财政局联合出台《泉州市养老护理岗位工作人员奖补办法(试行)》。在入职奖补方面,规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全日制毕业生在所供职养老机构工作满3年的,给予一次性入职奖补3000元;高等院校全日制毕业生及技工院校全日制高级工班、预备技师班毕业生在所供职养老机构工作满3年且未获得前款入职奖补的,给予一次性入职奖补6000元。在职奖补方面,养老护理人员在养老护理岗位满3年但未满10年的,给予一次性在职奖补3000元;满10年且未获得前款在职奖补的,给予一次性在职奖补12000元。
为了让更多学生愿意留在养老行业,林映麟认为,政府首先应加强对养老行业的宣传,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养老行业的真正形态。其次,可以加大对养老服务专业的政策扶持,特别是招生方面,可减免该专业学生的学费等,并提高养老从业人员的人才津贴。
以赛促技 提高人员社会地位
2020年12月8日至15日,市民政局联合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市妇联举办泉州市首届民政行业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参赛人数近80人。该竞赛一等奖获得者被市总工会授予“市五一劳动奖章”、市人社局授予“市技术能手”、市妇联授予“市三八红旗手”,二等奖被市总工会授予“市金牌工人”。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负责人表示,通过竞赛促进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养老院的服务质量提高,同时也提升养老护理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荣誉感。下一步,市民政局将继续举办民政行业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由各县(市、区)先举办竞赛,然后将优秀人才逐级推荐参加市赛、省赛。
教育引导 培养学生职业情怀
“教师的引导在人才的培养上十分重要。”林臻表示,为了更好地留住养老人才,目前他们学校前期主要致力于建立起学生对养老的认知,并且通过专家讲座进行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怀。
林映麟也认同此观点:“学校可以完善实训基地的建设及专业价值观的输入,让更多的学生提前模拟未来工作场景。同时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就业思想的转变,协助其树立信心。”
校企合作 双向提升行业吸引力
“要促进养老行业的发展,养老机构和学校都要承担起养老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的重任。”在王诗坤看来,养老机构能做的事有很多,其中就包括让一线有条件的从业人员进高校当实操课老师。还可以将养老机构作为学校的实训基地,给予学生实践的平台,让他们了解、认可养老行业。此外,校企合作也可以帮助养老院的护理人员提升理论水平。
“我们也很希望能跟学校合作,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整个养老行业,也能让一线护理员学到更专业的知识。”叶文赐说道。
此外,林映麟认为,养老机构也应完善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路径,以及薪酬水平的调整机制,让行业能够对学生产生更多的吸引力。
□本报记者 魏晓芳 郭芳蓉 实习生 林心雅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