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张晓明)近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发布赤潮灾害信息,我省南日岛、平潭等海域相继发生有毒赤潮,出现鱼类和鲍鱼死亡现象。根据《福建省近岸海域赤潮灾害渔业应急预案》,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已启动四级应急响应。赤潮高发期,为确保食品安全,广大市民应提高警惕,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等海产品。
据悉,6月9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对福州(连江、福清)、连江黄岐、平潭沿海、福清、莆田等地的5个重点养殖区开展赤潮加密监视监测。赤潮发生海域监测状况显示:9日,南日岛海域水色已恢复正常,赤潮生物有毒的指沟卡尔藻最高细胞密度已降低至104个/升级别,远低于基准密度,有毒赤潮已消亡。本起赤潮共持续9天,最大影响面积为40平方公里,赤潮持续期间养殖鱼类和鲍鱼有死亡现象。所采集的贝类样品中均未检出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10日,平潭流水海域发现赤潮,赤潮海域水色未见明显异常,影响面积约8平方公里。赤潮生物第一优势种为指沟卡尔藻,最高细胞密度为2.6×106个/升。目前流水、南海、屿头、苏澳、澳前等海域均出现养殖鱼类、鲍鱼零星死亡现象。有关部门9日对未发现赤潮海域的3个重点养殖区共18个站点加强监测,结果显示,连江黄岐养殖区1个站位叶绿素偏高,其余监测站位有关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赤潮,又称红潮,国际上也称为“有害藻类”或“红色幽灵”,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主要包括淡水系统中的水华,海洋中的一般赤潮,近几年新定义的褐潮(抑食金球藻类),绿潮(浒苔类)等。接触赤潮对人体有危害吗?泉州师范学院海洋生物系副教授邱勇提醒,海洋中藻类大量繁殖时会发生聚集现象,形成絮状的聚集体。这种聚集体中除了藻类外还有大量黏液,会吸附大量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对人体有一定危害,特别是抵抗力较差的孩子,过多接触赤潮的海水,容易诱发皮肤疾病。因此,不建议市民朋友直接用裸露的肢体、皮肤接触赤潮海水,皮肤有创口的尤其要注意。
近期市民购买海鲜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海洋渔业部门发布提醒,近期我省受西南气流影响,沿海轻到中浪,天气以中到大雨为主,气温、水温逐渐回升,此种天气有利于我省沿海赤潮的发生。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市民不要自行采食野外贝类,购买贝类(如牡蛎、青蛤)等水产品时,应选择去大型、正规的超市或市场购买,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贝类要煮熟后方可进食,尽可能避免一次性食用大量贝类,避免食用贝类周边内脏、生殖器及卵子等发黑的部位,贝类食品烹调后及时食用。此外,若进食贝类海产品后,短时间内出现唇、舌麻痹及肌体无力、头痛和晕眩等症状,请及时前往邻近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将饮食史告诉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