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版:地方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6月13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践行“晋江经验” 德化电力的“光明”答卷
德化县第二座220千伏变电站—厚德变电站全景图
国网德化县供电公司加快农村配电网建设
作业人员确保企业用电安全可靠

这是一部绿色发展的奋斗史——老一辈电力人提出“以电代柴”发展思路,节能减排,逐“绿”前行,造就德化青山绿水。

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德化从新中国成立时仅有1家小火电厂,历经几十年风雨洗礼,发展壮大成为拥有2座220千伏、10座110千伏变电站和200多公里110千伏输电线路的现代电网。

这是一部温暖人心的光明史——一条条线网纵横交错,一盏盏明灯温暖人心,走进大街小巷,电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和喜悦扑面而来。

绿色水电赋能经济发展

陶瓷业是德化的支柱产业,新中国成立以后,德化陶瓷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到1978年底,德化县陶瓷企业达50余家,生产的陶瓷产品不仅是国内市场的抢手货,还成为出口产品,为国家挣取宝贵的外汇。

然而,在烧制瓷器时,除了2家国营大厂尝试用柴油和电能烧制外,所有的陶瓷企业都以木材为燃料。当时有专家测算,德化的林木蓄积量只能满足9年的瓷业生产需要。“林瓷之争”矛盾凸显。

“过量砍伐木材,环境破坏严重,那时天空灰蒙蒙的,像整天被雾罩着,到外面转一圈,鼻孔里都是黑乎乎的灰。如果继续这样下去,那将给子孙后代带来无穷的祸患。”追忆当时的情景,德化县委原副书记邱双炯仍觉痛心。

痛定思痛,当时还属“财政赤字”的德化县委、县政府提出“勒紧腰带抓环保,青山绿水千秋在”的改革发展思路。邱双炯和老一辈电力人在充分考察县内丰富的水利资源后,开创性提出“用水发电、用电烧瓷”的想法。1981年3月,德化县成立节能办公室,组织若干名科技人员,筹措15万元攻关电窑技术。3个月后,第一条“电窑”在德化县二轻瓷厂试验烧瓷成功。新式窑炉不仅烧成时间大大缩短,成品率也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

企由电兴,电伴企盛。为确保水电能源后继有力,德化县从晋江市“联户集资”手段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中得到启发,把水电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培育,以“谁投资、谁收益”为原则,通过政府投资、群众集资、股份办电厂等形式发展水电。

时任德化县水利局局长的李明智第一时间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组织全县水电干部集资开发湖坂二级水电站和后溪三级水电站,也为之后筹建涌溪梯级水电站和全县小水电建设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不能小看小水电,当时兴建水电站,不仅满足了当地村民的需求和陶瓷产业用电,点亮山区百姓的生活,也为村民致富、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对青山绿水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所以,我们的发展劲头非常足!”李明智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依然激动不已。1999年,装机总容量达7.4万千瓦的涌溪梯级水电站建成,德化县一跃成为“中国小水电之乡”。

借助绿色水电,德化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三赢”的发展道路,陶瓷产值从1979年的不足千万元,上升到2021年的459亿元;是全国第一个无污染陶瓷产区;森林覆盖率也从当初的56.99%上升到如今的78.4%。

坚强网架绘出光明画卷

夜幕降临,浐溪两岸灯火通明、流光溢彩;明亮的路灯一排排、一列列交错纵横……这是一代代瓷都电力人砥砺奋进、接续拼搏、用智慧和汗水绘就的光明画卷。

翻开档案册,德化电力人不懈努力,不断突破,创新自我,刷新电网记录,清晰记录在册:

1981年,德化首条35千伏输电线路城(关)高(漈)线架通,开始进入全县联网阶段。

1983年12月12日,国务院批准德化县为全国第一批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从此,德化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农村电气化进程。

1987年3月,德化县电网联入福建电网,结束过去孤立网架的状况,提高供电可靠性。

1988年9月,城关变电站扩建为110千伏变电站,实现了电压等级从35千伏到110千伏的跃进。

……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2008年6月18日,德化首座220千伏金锁变电站顺利启动投运。它的投产,结束了德化没有220千伏变电站的历史,同时也标志着德化电网电压等级由110千伏升至220千伏。

电压等级逐步提高、网架结构持续完善……坚强的网架如钢铁巨人,支撑起德化发展每一步光明的变迁。充足的电力,让百姓用电更加安心。据德化供电公司相关人士介绍,1978年—2021年,德化全社会用电量从1648万千瓦时增到20.36亿千瓦时,增长122倍;年人均用电量从74千瓦时增到6322千瓦时,增长84倍,彰显了德化电网的沧桑巨变。

2021年5月26日,德化县第二座220千伏变电站——厚德(国宝)变电站正式投运,为全县的居民用电上了一道“双保险”;今年5月31日,福建北电南送特高压线路工程(德化段)在德化县雷峰镇长基村开工建设,标志着德化电网即将进入“特高压”的新时代。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

一车车陶坯通过全自动滑轮轨道,精准地送入电烧隧道窑进行烧制;全过程流程无需人工监测,只需运用手机APP就可实时进行自动化控制,不仅节能环保,还实现智慧功能。近日,笔者在德化县中昱陶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见证了陶瓷“智造”带来的高效便利。

从肉眼观察火苗颜色来掌握温度到电窑炉精准控温,再到如今通过手机APP即可随时随地对多条生产线控温……烧瓷温度控制手段的变化,是德化电力服务陶瓷企业智慧升级的缩影。20年来,国网德化县供电公司践行“晋江经验”和电力“双满意”工程,为陶瓷企业量身订制用电方案,推行贴心服务,实现让客户从“缺电用”到“用上电”再到“用好电”的转变。

从2004年开始,德化县供电公司专门成立“能源替代项目组”,致力于窑炉技术攻坚,采用多方投入、风险共担的形式,与陶瓷企业共同研制新型电热窑炉。2008年1月,德化县首条高温电热隧道窑建成并投入正式生产,首次解决了隧道窑陶瓷烧成中不同烧成阶段需要不同温度和发热体寿命短等难题。2015年,该公司再次对窑炉发热元件科技进行攻坚、升级。2021年,德化成功落地示范福建省首个窑炉富氧节能燃烧项目,使用后节能率超过8%。

“烧一车陶瓷,电费从50多元降到40元。”据介绍,对比传统窑炉,新型电热窑炉装载容量增大了1.3倍、生产效率提高了1.6倍;新改造的余热回收通道,更有提高热回收率、降低热损耗和减小噪音的效果。使用新型电热窑炉,无论是环保还是经济效益,都是立竿见影。

目前该县共有2219家陶瓷企业实现了“电烧瓷”,其中276家用上了电热隧道窑,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0万吨。

当然,电力服务持续升级,不止步于“助企”,更在于“惠民”。

5月21日12时16分,在德化县龙浔镇浔南路,德化县供电公司带电作业人员正冒着烈日紧急开展“不停电”更换配件。一场看似“无感知”的供电抢修,却是实打实的为民办实事。

该带电作业班组负责人刘夏辉介绍,从2005年起,德化县供电公司就开始培育不停电作业的技术能力。发展至今,已有带电作业一线工作人员14人,配置带电作业车辆2辆,具备配网带电作业四大类33项所有类型的作业能力。“去年,全县完成了1122次带电作业,今年截至目前已经开展了528次带电作业。”刘夏辉说,德化正加速迈入“不停电时代”。

据了解,为了让用电客户更有获得感,德化供电公司在业扩报装接电提质提效行动中,重点构建环节少、时间短、造价低、服务优的客户办电新模式。同时,该公司正全力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以数字化赋能电网升级,拓展“供电+能效服务”。

未来可以期待。

(林婉清 周云中 文/图)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评论·观点
   04版:教 育
   05版:都市·社区
   06版:综合新闻
   07版:都市·社区
   08版:经济·资讯
   09版:经济·智汇
   10版:热线新闻
   11版:地方新闻
   12版:地方新闻
   13版:刺桐红
   14版:文 体
   15版:军事
   16版:看天下
践行“晋江经验” 德化电力的“光明”答卷
产业带动 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