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重点项目世界藤铁工艺之都—码雅文化园,吸引了不少游客。码雅文化园位于安溪县城厢镇码头村,改造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亿元,以藤铁工艺为主要元素对兴格公路(码头段)沿线1.5公里内房屋及周边环境进行整体提级改造,实施立面统一装修、特色夜景布设、“天网规整”、交通驿站、停车场、公厕、饮水工程、污水处理工程、流域综合治理、装配式建筑等项目。文化园通过采取“政府牵线、商会搭桥、企民合作”运作方式和“企业零店租、群众零风险”开店模式,进驻一批家居工艺企业、工艺名匠工作室及文创等特色商业。未来,这里将成为安溪县藤铁工艺展示的“窗口”、安溪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安溪对外展示的一张靓丽名片。 (陈小阳 谢伟端 摄)
《泉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近日印发,方案提出实施“八大提升”行动,着力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打造具有泉州特色、闽南风貌的美丽宜居幸福家园。
□本报记者 陈凌鹭
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
治理率达78%以上
推进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到2023年,全面完成县域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市场化;到2025年,新建配套管网400公里以上。
实施村庄生活污水精准治理,到2025年,提升治理村庄1600个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8%以上,设施稳定运行率达90%以上。
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到2025年,全市基本消除农村较大面积黑臭水体。
加强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到2025年,全市建设安全生态水系673公里,主要河流和小流域I—Ⅲ类水质比例分别达到100%、92%。
提升村容村貌美化
塑造美观适宜的村庄风貌
绿化美化乡村,突出保护乡村山体田园、河湖湿地、原生植被、古树名木等,大力推进农村“四旁”(水旁、路旁、村旁、宅旁)绿化,到2025年,全市建成省级森林村庄80个。
加强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保护传承泉州优秀农耕文化,培育一批具有泉州闽南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
充分利用水塘、蓄水池及四季农作物等建设农业风光,塑造美观适宜的田间风貌。到2025年,全市完成8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农田连片整治)任务。
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水平
健全收运处置体系
健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延伸覆盖所有自然村组,以县域为单位进行市场化运营管理。
建立鼓励引导机制,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扩大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服务覆盖面。
促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
提升农村居住品质
开展既有农房综合整治
加快编制“村民看得懂、政府用得上”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到2023年,实现全市应编村庄规划管控全覆盖。
加强农房风貌管控,培育集约建房新风,整县、整镇、整村开展既有农房综合整治,2025年年底,实现全镇域裸房“零存量”,打造一批具有闽南特色的街区、集群。
提升镇区品质,到2025年,全市完成50个乡镇所在地集镇环境综合整治提升。
提升长效管护水平
推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不断健全长效清洁机制,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村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有条件的村设立村庄清洁日、清洁指挥长等,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提升农村基础设施
新建改造农村公路750公里
实施农村公路提级改造工程,全面落实“路长制”,加强公路沿线路域整治与管护。到2025年,全市新建改造农村公路750公里。
建立完善从源头到龙头的饮水安全保障体系,到2025年,新建改扩建规模化集中式水厂30处以上,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健全村庄应急管理体系,合理布局农村应急避难场所和防汛、消防等救灾设施设备,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无障碍环境建设。
提升群众参与活力
共同缔造乡村美好环境
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村民等全程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相关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
充分运用环境卫生红黑榜、积分兑换、“互联网+督查”投诉举报等方式,激发农民内生动力,提高主人翁意识。广泛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到2025年,创建4000户以上省级美丽庭院示范户。
提升农村改厕质量
农村卫生厕所全面普及
改造提升农村户厕,全面清除农村传统旱厕,到2025年,新建改造农村卫生厕所12233户,农村卫生厕所全面普及。
提档升级农村公厕,继续新建改造升级一批农村公厕,推动乡村景区旅游厕所建设,健全完善公厕管护制度,将农村公厕纳入村庄日常保洁范畴。
推进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结合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厕所粪污就地就农消纳、综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