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谢伟端 陈小阳 通讯员黄志专 吴承接 文/图)近日,众多游客在参加安溪感德龙通乡村的旅游活动时,被龙通“崇墉永峙”土楼的特殊展品震住了:土楼里保存着1100份古契约。
这些古契约有明代万历年间的租房契约、崇祯年间的田契、清代乾隆年间的买卖契约、宣统年间的分家析产契约、民国时期的退婚契约等。这些古契约有私契,也有官契,涵盖了村民日常生活的田地、山林、婚姻、分家析产等方方面面。“这些古契约是怎么搜求来的?”记者好奇地问。“村民们听说要建陈列馆,纷纷把家里的古物什捐赠出来,有的还主动找我,带我去古厝和老屋的犄角旮旯里淘,淘出一件来,那个乐啊!”龙通村村委会原党支部书记、安溪崇墉永峙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许进丁仰头微笑着说,眼睛看向土楼四角的天空。在许进丁的讲述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深深感染着记者。第三组村民吴秀兰女士捐献出古契约、古尺、土地证、头簪插针、古煤油炉、梳妆台、镜箱等。许连才先生和许冰女士主动捐献了珍藏的100多份古契约。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泉州各地都有发现古契约的记录。安溪铁观音发源地西坪镇发现一份写于清嘉庆年间的“阄书”。这份“阄书”由西源村的茶商林水田精心保管,上面清楚地记载着,两百多年前,西坪雾山林氏十一世祖林燕愈,北上武夷山种茶创业,在建宁府崇安县武夷山拥有曼陀峰茶厂、茶山等史实,为安溪茶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佐证。2020年,泉州中心市区中山路的花桥慈济宫内,从清朝乾隆年间到民国时期的26件地契意外被发现。它们是花桥慈济宫的前身“泉州公善堂”,在清代、民国期间收存的房地产典契、卖契,最早的一件是清乾隆十五年的,距今270年。
从纸中来,到纸中去。一张张古契约叩开了一段段尘封的过往和历史变迁,恍若旧日时光中的过客,将历史背后的记忆一件件擦拭、捡拾、呈现出来。
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古契约?龙通村目前因为资金欠缺,只能先将古契约存放在土楼里,许进丁设想,如果有充裕的资金,打算将契约装裱挂在老厝墙上,供游客参观;有的地方则把古契约原件保存珍藏,并影印汇编成册,对外公开展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还曾与马鞍山市博物馆联合举行契约联展,128件古今契约集中展出,亮出中华民族的“契约文化”和“契约精神”。
(相关报道详见第十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