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遇档案
大隘门巷位于泉州古城中山南路东侧,东起天后路,西抵中山南路,在宋末元初,这里是蒲寿庚府第的大门,故称大隘门。
核心提示
大隘门巷位于鲤城区城南重要的商贸中心,短短200米的小巷中,就有两家爱国商人创办的著名商号,一个是主营布匹批发的立大行,一个是主营石油的瑞裕行,这两家商号的办公和住宅区域,曾覆盖了近一半的大隘门巷。大隘门与寮仔街相接,在城南浓郁的人文氛围影响下,这里还涌现出许多文化名流。
□本报记者 王了 文/图 (稿件来源:泉州网 泉州文旅集团)
立大行:老板海运两船粮食救济灾民
在中山南路的大隘门口,左中右的三栋洋楼都与立大行有关,左侧176号有着精美雕饰的洋楼,是立大行的总部;中间包括通道在内的174号洋楼,是立大行股东李武宗的弟弟李武庸参股的隆声行;右侧172号洋楼,则是立大行总经理、股东之一刘叙成创办的振昌行。
据刘叙成之子刘远双介绍,立大行是一家大型棉(纱)布批发行,是当年泉州20多家布行中的佼佼者,区域覆盖中山南路、寮仔街、大隘门等3条街巷,有营业大楼、仓库、家属区、花园、篮球场等设施,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立大行的前身是位于当年新桥头63号的永盛兴行,上世纪30年代迁至此处,并将“永盛兴”更名为“立大”。立大行立足泉州,覆盖省内外,在厦门人和路开设分号华裕、华安;在上海宁波路购置洋楼设置办事处。
立大行由爱国商人李武宗牵头8位股东组建,李武宗是泉州永春岵山人,从挑货郎开始一直发展到永春首富,兴办学校,造福乡梓。抗战期间,与兄弟李武庸出资从海外买两轮船粮食,救济福州民众,被授予“视国犹家”牌匾。1945年,李武宗从福州前往上海时,在吴淞口遭遇日本水雷袭击不幸遇难。李氏兄弟在岵山兴建的福兴堂大厝,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名单。
刘远双介绍,立大行的发展,除了有李武宗影响力和雄厚资金外,还得益于总经理刘叙成带领下的商业精英团队。刘叙成原受聘于新桥头刘书候土产批发行,这也是一家城南著名商行,经销蔗糖、龙眼干、笋干等,往来于宁波、温州等地。因李武宗求才若渴,重金聘请刘叙成来立大行担任总经理,并重奖5%的股份让其入股,立大行随后生意越做越大,布料因品种齐全、花色新潮,远销泉州各县,当年城南著名的南国建成商场的布匹,也是从立大行批发。立大行还独家代理英国名牌“蜜蜂牌”羊毛,利润丰厚。后来刘叙成独资在旁边开设“振昌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振昌行转移到上海投建了华源染料化工厂。
立大行建造的当时古城最大的旧天桥,由中山南路176号横跨到寮仔街19号。刘远双介绍,19号洋楼是立大行的家属区,家属区后面是位于大隘门的布料仓库和花园,一直延伸到如今的泉州市公安局鲤城分局,与大隘门8号蔡瑞裕大厝的洋楼仅一墙之隔。立大行的花园后改成篮球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常有国民党飞机骚扰泉州,因备战需要,篮球场挖成防空壕,可防避敌机轰炸扫射,警报声响起时,附近邻居均进入防空壕躲避,报警台则设置在附近的锡雍楼5楼顶。
大隘门8号:泉州巨贾资助创办养老院和学校
大隘门8号是蔡氏大厝,除了现有的两进传统大厝和东护厝外,以前西侧还有楼房,与立大行相邻。北侧第三进是一栋建于1927年带燕尾脊的三层洋楼。东护厝出砖入石,墙外是一条小巷,名为牛巷。牛巷东侧曾是蔡家修盖的房子,免费给穷人居住,作为蔡家的安全屏障。
蔡家的瑞裕商行,不仅是当年泉州石油三巨头之一(另外两家为杨民生石油和朱晓江石油),也是三家最大商行“珍裕源”中的“裕”(另外两家为蔡鼎常的珍利行和陈乔木的万源行)。
据济阳柯蔡宗亲会泉州市区分会常务副秘书长蔡晶介绍,上世纪20年代初,泉州南新马路(如今中山南路)开辟,城南的商贸更加繁盛。清光绪末年,泉州月窟房蔡氏第十世蔡复生(字作梁、又名蔡铎,1859—1918年)看准商机,在水巷(如今万寿路)置地开设“瑞裕行”,以代理亚细亚火油公司的石油起家,生意越做越大,成为泉州巨贾。清朝末年,蔡铎分立门户,在大隘门8号置地建宅,占地4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600平方米,成为蔡氏南门分支的祖宅。蔡氏大厝原有三进,一、二进建于清朝末年,为传统民居。三进由蔡铎之子蔡光亮与蔡光华建于1927年,为中西合璧的砖木石混合结构三层楼房,现为鲤城公安分局办公用房。在蔡铎后人守护和修缮下,蔡氏大厝1985年被列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古城示范区。
蔡晶介绍,蔡光华年轻时就读北京国立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子承父业,在瑞裕行参与经营。蔡光华敢于开拓创新,除了经营石油产品,还经营洋烛、肥田粉、洋碱、洋灰、洋火、椰油、肥皂、面粉、啤酒等,还与珍利、万源两大郊商组成“珍裕源”联号,称雄泉州市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蔡光华与当时泉州几家巨商在安溪湖头联合投资创办电冶厂(后改名光明水力电化厂),蔡光华任副厂长,负责技术工程。
蔡光华经商发达后,热心公益,兴办教育。1929年,泉州妇人养老院开办,蔡光华兄弟担任董事。抗战期间,蔡光华兄弟捐资,在金粟寺边置地,泉州妇人养老院有了固定住所。1931年5月,蔡光华与蔡鼎常、陈佩玉在天后宫发起创办了晦鸣中学(如今的泉州七中)。抗战末期,蔡光华被选为晋江商会第七届会长。
月窟蔡家名人辈出,如今在泉州通淮关岳庙内,正大殿中央上方的“鼎汉立宋”,以及山门后的“匡扶汉室”两块木匾,是由月窟房蔡氏第十一世、民国泉州知名书法家、教育家蔡浚题写。蔡浚之子蔡樵生,曾任泉中中学(现泉州六中)教务主任、晋江县立初级中学(现泉州一中)创办人暨首任校长、凌霄中学首任校长。目前,从蔡浚而下五代人共有10多人在海内外的高校、中学从事教育事业,蔡浚、蔡樵生这一分支被评为泉州市教育世家。
蔡樵生外孙、福医大附二院院史图书馆主任黄方介绍,蔡浚和蔡光华是堂亲,都是月窟蔡氏第十一世,他们的共同祖先是第八世蔡臣英。蔡光华这一分支还有一个看点,就是包括蔡光华在内的上下三代人,都与泉州名人后裔联姻,涉及举人、进士:蔡光华的母亲,是泉州后城举人杨家春的妹妹(也是举人杨家栋的姐姐);蔡光华的原配陈氏是泉州象峰巷清代进士、著名金石家、泉州府官立中学堂(现泉州五中)创办人陈棨仁(字铁香)的孙女;蔡光华的女儿则嫁给了甲第巷清代进士庄俊元的孙子。
蔡家以前的洋楼也极具特色,除了楼顶具有闽南民居特色的燕尾脊,楼顶四周还做了古代城墙中的女墙,这在古城洋楼中比较罕见。蔡晶介绍,这种女墙式样的围墙除了美观,确是以防御功能为主,当年除了抗战,还有匪患,如今三楼墙面上还可看到当年留下的弹孔。
【阅读延伸】
牛巷旁的车站
蔡家东侧是牛巷,蔡晶介绍,由于以前巷子窄小,仅可供一头牛通过,所以称为牛巷。泉州文史作家蔡永怀介绍,从牛巷东侧直到天后路口的大隘门2号,曾是泉州平民泉秀汽车公司的区间车站。区间车站,城南人习惯称为“小车站”,后改为维修厂。1927年,南安旅菲华侨吴记藿创办泉州平民泉秀汽车公司,修建泉州至后渚公路,也称泉秀路,购买两辆汽车运营。公司在路口设立车站,就在大隘门2号至牛巷一带,由于经营不善亏损,1934年,路权转让给泉安汽车公司经营,折价股权赠给泉州开元慈儿院、泉州花桥善举公所、泉州养老院等公益团体。1953年泉州汽车运输公司把车站改为区间车站,市区发往郊区、邻县都在这里发车。
大隘门1号原为三轮车公司的简陋候车棚,这里客源多,三轮车工每天在这里候客。墙上挂着出车签,按顺序出车载客。蔡永怀的父亲是三轮车工,记得小时候他常从家里出发,给在候车棚的父亲送饭。
大隘门与寮仔街往事
在泉州城南曾经的黄金商业地段上,一横一竖相连的大隘门和寮仔街,既培养许多商业巨子,也涌现出许多文化名流。
泉州知名戏曲画家、华侨职校原副校长陈登标,在大隘门附近的寮仔街29号长大。陈登标出生于1927年,今年94岁的他,回想起大隘门和寮仔街的点点滴滴,温情在不觉间溢于言表。
陈登标回忆,小时候的大隘门口和寮仔街,各行各业的商铺林立,有打锡铺、命理店、粽叶店、装佛店、皂烛店、颜料店、木偶头店等等,平时从街巷中走过,可谓目不暇接。大隘门口还有一家做汤圆的,馅大料足,那是儿时的美味。小时候他还经常从寮仔街的家中出发,步行到中山中路黄紫霞开办的泉山书社,找黄紫霞学习绘画。
陈登标在附近的振兴小学读书,那时候流行话剧,学校组织长虹剧社。陈登标不仅喜欢看戏,还喜欢演戏,于是加入剧社。记得十二三岁时,学校排演抗日话剧,由于个子较小,他被分派到演日本鬼子。“可能演得太像了,还有人冲上来要揍我。”陈登标说着笑了起来。
后来,陈登标在振兴小学教绘画,成为中共地下党组织成员。他经常半夜带着面包、馒头出发,遇到狗叫就扔一个,在泉州城南张贴讽刺国民党腐败的漫画。记得一次他见一群人围着电线杆看讽刺漫画,都夸画得好,走近一看,原来是自己的漫画,当时心里很高兴,觉得画出了老百姓的心声。
还有一次在附近的新桥头,在关卡处被拦下来了,想着背包里面的“违禁”漫画,陈登标不禁捏了一把汗。还好当时同伴机灵,借话题引开哨兵的注意,两人得以顺利通过。
泉籍文化名人孙立川在寮仔街21号长大。孙立川1976年从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赴日学习,先后获京都大学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1993年移居香港,任职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学院、明报月刊等,原任香港天地图书公司董事、总编辑。兼任辽宁师大特聘教授、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第三届理事。他还是泉州历史文化中心第二届理事长。现任香港集古斋《美术家》杂志总编辑。
孙立川回忆,爷爷出生在惠安穷苦人家,长大后以勤奋起家,在中山南路大隘门附近开设两个店面,商号为联发,其中一个店面经营布匹,另一个店面售卖烟酒。他童年到上小学时都住在这里。后来因政府百货批发公司要租用,家人先搬到五堡溪边,租住在临溪的二层楼房里,到他读中学时则搬到大隘门内寮仔街21号。他的爷爷因少时家贫失学,深感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子孙读书识字。孙立川的父辈中涌现出多位知识分子,家族中有不少人是大学、中学老师,也是一个教育世家。孙立川的父亲当年在陈嘉庚创办的集美高等商专攻读,毕业后打理家族生意,公私合营后曾任中山路南门百货公司经理,父亲一辈子念念不忘校主陈嘉庚先生的恩典。
孙立川还回忆,邻居还有王愚先生一家,是教师之家。王先生的哥哥王清河是香港影视界老前辈,也是画家黄永玉的老友。另一家陈登良老师、陈登标先生则是泉州教育界、文化界名师。
孙立川说,他小时候就读振兴小学,除了寮仔街外,附近的泉安车站、五堡溪码头,都在儿时的记忆中。
据王愚之子王建回忆,他在寮仔街旧居中,找到过一份珍贵的弘一大师题字。当年他父亲王愚随王清河前往泉州古琴名家周子秀家做客,邂逅周子秀的好友弘一大师,大师当场在王愚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上题了一句《华严经》中的句子:身无诸苦,心得清凉。几十年间多次搬家,最后一次回寮仔街旧居时,竟在墙角发现了这本笔记本,珍贵的弘一大师墨宝即在其中。
此外,孙家与苏东水教授家是世交,他的五叔、六叔是苏教授的发小。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从日本回国,曾在上海和苏东水教授一起吃饭。当时苏东水还记得孙立川小时候崴脚后,由父亲苏祖鹤给他正骨,他疼得大哭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