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其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细心的人会发现,在进行正规的南音表演时,舞台上会摆出木雕小金狮子给演奏家们垫脚,这种表演形式被称为“脚踏金狮”。据说,这种独特的陈设和礼仪起源于清康熙年间,与泉州南音晋京演出受到康熙皇帝的恩宠有关。
□本报记者 吴拏云/文 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供图(除署名外)
南音与“狮”结缘
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南音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南音更是“申遗”成功,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用“蜚声中外”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旧时,泉州各地在进行南音表演时,须在舞台上搭盖一座锦棚,棚顶高悬“御前清客”横彩(后衍为“御前清曲”),横彩边挂一对或一盏木质宫灯。台中间放置五把太师椅,两只木雕小型金狮子(现衍为四只),左旁立一绣有黄龙的凉伞。一应摆设,堪称雅致典范。表演时,手持琵琶和二弦的乐师一袭长袍,为防乐器滑落,往往将大腿盘起(即跷二郎腿),将乐器置于腿胯间,而后单足轻踏金狮,显得姿态优雅。这种表演方式被称为“脚踏金狮”,南音由此与“狮”结缘。
康熙御赐踏狮荣耀
“南音乐师脚踏金狮的由来,源于一则传说,这则传说还与安溪宰相李光地有关。”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副团长曾家阳告诉记者,清初南音表演即有“脚踏金狮”的礼仪。相传清康熙年间,泉州安溪人李光地在朝廷为相,有次他特地延请闽南五位南音妙手,晋京为康熙皇帝演奏南音。弦管中的琵琶、二弦乐师,演奏时往往要跷起二郎腿。但在至尊无上的皇帝面前跷二郎腿,显然有失皇家威仪。于是康熙皇帝命太监将龙椅之前的两只木雕金狮子拿来,一只放在琵琶乐师脚前,一只放在二弦乐师脚前,给他们垫脚,以便更优雅地演奏。自此,泉州南音乐师便有了“脚踏金狮”的荣耀。康熙在观看南音表演后,很是欣赏,还赐封南音乐师为“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并赏黄罗伞。从此南音也被世人称为“御前清音”。
如今,南音表演脚踏的“金狮”已衍化为四只,不光是琵琶和二弦,洞箫、三弦在表演时也会有“金狮”垫脚。南音的踏脚金狮从外观上看,是脖系铃铛的小狮子,侧身仰视,淳朴憨厚,造型十分讨喜可爱。
有礼有法的艺术传承
曾家阳出生于南音世家,自幼深得泉州南音名家指导,娴熟掌握南音琵琶、三弦、洞箫等南音乐器的演奏。据他介绍,泉州南音演出讲究衣着得体,“行为举止皆有礼法”。演奏者须着长袍马褂上台,坐太师椅,显得温文尔雅。泉州南音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陶冶情操、自娱自乐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与闽南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在闽南人聚居之地,几乎都有民间南音社团。
在南音“有礼、有法”的传承中,拜师仪式也是传递艺术薪火的重要仪式。据介绍,近年来在泉州南音艺苑中已经举办过多场南音拜师仪式。整个仪式过程包括拜南音祖师孟府郎君、递拜师帖、喝认徒茶、赠送书籍及乐器、老师训诫等环节,这种严格的拜师礼仪,古朴庄重,也展示了南音博大精深的内涵和艺术魅力。“去年,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器乐专业研究生吴悠就来找我拜师学艺,我们举办隆重的拜师礼,其实也是想让南音弟子们铭记传承的初心和使命。”曾家阳说。
每次接受完弟子们的拜师后,曾家阳总会和弟子一起脚踏金狮,合奏一首南音琵琶曲。“南音精粹传承道阻且长,承习者需要更加努力学习和实践,才能使南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