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版:评论·民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6月22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孩子上学 家长打卡
□唐 伟

如今,“打卡”不再是上班族的专利。在很多小学乃至幼儿园中,“打卡”现象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写字打卡、阅读打卡、英语打卡、跳绳打卡、家务打卡……如果有的家长不及时在家长群“接龙”,老师往往还会专门提醒。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和疫情带来的线上教学普及化,如今孩子们需要“打卡”的内容变得非常丰富,有家长反映,他们“疲于应付打卡”;但也有家长表示,孩子在“打卡”后有收获。

“打卡”作为一种学习监督的手段,确有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互联网和线上教学的便利,也让“打卡”更加迅速及时,更有利于提高家校互动合作的效率,让家长的作用得到更大发挥。如有的家长反映,像佩戴红领巾、整理书包、系鞋带、剪指甲等都是需要掌握的生活技能,通过打卡的方式,孩子逐渐培养出了对劳动的兴趣与爱好。

不过,如果打卡涉及面太宽且呈现出形式化倾向,则会带来两个突出的负面效应,一是让家长和孩子为完成“打卡”任务,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调查的情况看,有的小学生家长每天“打卡”一个半小时,不仅孩子觉得累,兼职当“摄像师”和“导演”的家长更累。对于大多数上班族而言,不断增加的打卡任务会拉长时间线,也会增加身体和心理的疲惫程度,有时为了完成任务,只能用摆拍等方式应对,失去了“打卡”的实际作用。

二是内卷化趋势会加重家长的焦虑程度,让“打卡”成为一种难以完成的任务。“打卡”所呈现的结果,会通过微信群、校讯通和课程软件等方式进行集中展示。再加上一些老师的当众点评和点名督促,实则上就带来了内卷式的竞争。比如一些实践类的作业,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无法独立完成,需要家长的辅助和支援,还有一些平台作业要求家长全程协助,甚至还要家长签字才能认可。如此一来,无形中又增加了家长的负担。

相关统计显示,中国学生每天写作业超过2小时,而“陪作业焦虑”也成了一些家长的烦恼。尽管教育部和不少地方教育部门纷纷发声,要求不得强行要求学生每天上网“打卡”、上传学习视频等,将其作为减轻教育负担的重要措施,不过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家长和老师实际仍被“打卡”绑架。

当家长在“打卡”方面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多,“打卡”就会成为一种沉重的教育负担。由此所带来的负面结果是,教育减负的初衷难以达到。教育负担过重,不但让孩子过得辛苦,家长的焦虑感也会越来越强,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为此,需要从减轻教育负担的角度对“打卡”进行规范,一方面要对“打卡”的数量进行必要的限制,以是否必要区别类型,对不必要的项目要进行严格的限制,以标准和类型来约束“打卡”行为,对明显形式化的行为要实施干预和处罚。另一方面,教育等主管部门要实施有效监督,指导行业组织实行自我管理和约束,避免过多过细、流于形式,让“打卡”陷入痕迹管理的窠臼。

(转载自光明网)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 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评论·民声
   04版:都市·民生
   05版:都市·社区
   06版:经济·资讯
   07版:今日台商投资区 要闻
   08版:今日台商投资区 综合·民生
   09版:今日台商投资区 经济·资讯
   10版:今日台商投资区 文体·副刊
   11版:经济·财富
   12版:地方新闻
   13版:热线新闻
   14版:教 育
   15版:清源/刺桐红
   16版:综合新闻
孩子上学 家长打卡
提振消费信心 释放增长活力
世相观澜
扎根基层
“知识改变命运”永不过时
为专设“老年频道”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