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日,安溪虎邱镇芳亭村茶农陈剑星的田间又热闹起来了,只见茶农在已经整好的田垄上,沿着画好的线,密集又笔直地插上一叶叶带梗茶叶。半天工夫,田垄上便是一茬又一茬的茶苗。
记者了解到,茶树“短穗扦插”繁殖技术是安溪茶农发明的,作为国内外最普遍采用的育苗技术,茶树苗木短穗扦插法,改变了茶叶发展史的进程,使得茶树能够较好地保持久远的母本特性。同时,“短穗扦插” 也是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显著的全球重要性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通讯员陈德进 本报记者 谢伟端 文/图(除署名外)
乡村小茶苗打造“千万产业”
“在气候适宜的情况下,茶苗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存活率较高。”陈剑星告诉记者,培育茶苗并没有那么简单,后续还需要时刻关注茶苗生长细节,包括根系发育情况、是否有病虫害等等,再对症下药。“今年一共整理2亩地,可以扦插50万株茶苗,等到十一月份,周边乡镇乃至省外茶农都会来买茶。”
“全村拥有育茶苗基地130多亩,家家户户都掌握培育茶苗的技术,这是我们村的一个重要特色产业,也是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虎邱镇芳亭村党支部书记陈水泉介绍,茶季时,每株茶苗价格0.3—0.4元,茶季后能达到1元左右,亩产值超7.5万元。“村里将在现有基础上,成立茶苗专业合作社,实现由茶农单打独斗到集聚抱团发展的转变;同时将‘走出去’,加强市场对接,引导茶农根据市场需求引进新品种,扩大培育规模。”陈水泉表示,此外,还将进一步邀请农学专家,加强对茶农的培训指导,提升种植管理水平,提高茶苗的成活率,打造好芳亭村这一“千万产业”。
据悉,芳亭村茶苗产业源自上世纪70年代,品种主要有铁观音、黄旦等。经过茶产业多年发展、壮大,培育茶苗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高峰期一年培育上亿株的茶苗。
茶苗短穗扦插灵感来自培育茶花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外最普遍采用的育苗技术是茶树苗木短穗扦插法,这种方法正是安溪茶农发明的。
1935年,34岁的安溪乡村青年书塾教师王成文大概不会想到,他主要着手参与的一件事情,会演变成为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植物界繁殖创新。原本只想改变一下大山里村民的辛苦生活,没想到改变的是包括印度、斯里兰卡、日本、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等世界主要产茶国的茶叶生产种植格局。
1935年,家住西坪平原村的王成文,受到西坪圆潭村人颜受足的聘请,到圆潭村当书塾教师。彼时,宝潭一带,盛行种植安溪铁观音。王成文通过了解,知道卖一斤铁观音的收入,可以买七八十斤大米。这远比当教师的收入要多得多,王成文也就产生了种一些铁观音的想法。
教书之余,王成文看见颜受足育茶苗时用的是传统的二芽二叶为一穗的茶穗。颜受足的家人捏出一粒一粒的土泥丸,再把茶穗扦在土泥丸中,然后一粒一粒摆在菜园圃上,盖上田土并浇水,上面用杉树枝搭架遮阴。一家几个人忙一整天,育好的茶田不过是一小块两三分的田地。操作过程非常烦琐,但成活率不是很高。
要知道,这一方法在当时已经算是比较先进的茶树繁殖技术了。我国种茶历史悠久,但茶树繁殖技术进程缓慢。明朝中期以前,我国茶区种茶,全部是采取茶籽直播法,在明朝后期,有的地方除了直播以外,还采用了茶籽育苗移栽的方法。这两种育苗繁殖法,属于有性繁殖,不论是茶籽直播还是育苗移栽,都会改变品种属性,都容易发生品种变异退化,难以保持良种特性。
茶树栽培从种子繁殖到整株压条繁殖走了近千年的历程,从压条繁殖到长穗扦插也经历了两三百年。明崇祯九年,安溪茶农发明茶树整株压条育苗法,就是将茶树某一枝条先人为地破损,然后将破损的枝条压入土壤之中,让其生根,然后剪下生根的枝条,移栽别处,此举开创了茶树无性繁殖的先例。1920年,二芽二叶为一穗的茶穗,也就是王成文所看到的茶树长枝扦插成功,茶树无性繁殖技术又迈进了一步。
王成文看见颜受足在育茶苗时的烦琐步骤,想起了少年时读书的学校礼堂内,有一株很漂亮的五色茶花,小孩十几岁时爱玩耍,也曾削了十几枝茶花枝梢,插在园地里养育,后来长活的,有那么一二株。
既然颜受足捏土丸插茶穗会成活,那何不像插茶花穗一样把茶穗也直接插在苗圃上,看看是否可以成活。
王成文干脆就用一芽一叶一节的茶穗试试扦插看。王成文家也有种茶,但都是梅占,没有铁观音。于是,王成文回家时,就向颜受足提出要求,要买一斤铁观音苗穗,拿回家培育看看。颜受足问:“你苗穗要剪多长?”王成文说,就剪一芽一叶一节就好,但要选较长节的。颜受足说,这太短,怎么会活?王成文表示,不要紧,就试试看吧。
于是,颜受足就按王成文的要求剪给他一斤苗穗。拿回家后,王成文就在自家菜园里整了一小块地,铺上一层细红土压实,再把一芽一叶一节的铁观音苗穗直接插上去,然后浇水,搭架,盖杉树枝遮阴。
这样,王成文一个星期回家察看一次,交代家人三五天浇一次水。1935年春扦插后,过了一二季,扦插的铁观音茶苗已经发芽,至1936年春,茶苗成活有半数以上,王成文很是高兴,回到圆潭就跟颜受足讲。颜受足不信,特地跟到王成文家看苗圃,感慨地说:“这样育苗既省茶穗,又省工。”
1937年,富有科学意识的王成文,觉得培育茶苗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于是他又买了两三斤铁观音苗穗来扦插。那时候,王成文的堂弟、茶农王维显也前来学习堂兄的技术,在自家园地繁育了近三分之一亩的梅占苗,当年就获得成功。
1938年,原在厦门林金太茶行当套茶箱师傅的虎邱乡罗岩村人傅水寿回到罗岩,做起了制茶师傅,专事做茶。1941年,傅水寿来到平原村王维显家中,跟他学育苗。细心的傅水寿发现,王维显用单叶一节茶穗扦插能生根发芽。于是傅水寿返家仿效王维显的方法,在罗岩进行茶苗繁育,育出的茶苗自种一部分,又出售一部分。1943年至1944年,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法便在罗岩区域内广泛传播开来,并通过走亲戚、人流来往等方式,由罗岩村向邻乡双都村、萍州村等地传播扩散,后普及整个安溪茶区。
短穗扦插法走向世界各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溪县政府生产部门联合科研院校对安溪民间的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逐步进行总结,编写培训教材资料,并进一步加以完善、规范和推广。
1952年,福建省农业厅派人与安溪县茶叶干部一起,在西坪茶区调查总结茶叶劳模的生产经验时,发现了茶农用短穗扦插繁育茶苗。1953年福建省农业厅又派人到安溪县专题总结茶树短穗扦插技术。1955年到1956年,国家分别在安溪、政和、福鼎等县农场建立苗圃,大面积用短穗扦插法育苗。
1957年,全国部分产茶县近百位茶叶干部在大面积育苗成功的安溪县大坪乡萍州村观摩学习,此后茶树短穗扦插技术向省内外普遍推广,普及到全国各产茶省,传播到印度、斯里兰卡、日本、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等世界主要产茶国。
1978年安溪茶树短穗扦插育苗技术以集体的名义,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成为安溪的集体荣誉。
茶树短穗扦插技术为何如此广受欢迎?中国茶叶学会理事、福建省茶叶学会副理事长、高级农艺师蔡建明认为,这是因为短穗扦插育苗比起之前所有的茶树繁殖技术,能够很好地保留茶树的优良特性,苗穗用材少,育苗成活率高,移植容易等优点。回首历史,可以洞见,中华五千年的茶叶发展史,经历了从原始的茶籽直播,到压条分株,再到一芽二至三四叶为一穗繁育的长穗繁育,最后到一芽一叶或叫一芽一叶一节扦插育苗的短穗扦插育苗法,是一段极为漫长的演化过程。
可以说,作为国内外最普遍采用的育苗技术,茶树苗木短穗扦插法,改变了茶叶发展史的进程。得益于这一项伟大的发明,今天全球土地之上的很多种茶树,都能够较好地保持久远的母本特性,今天的每一杯铁观音,都能够洋溢起淳朴厚重的属于安溪的风土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