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城市文化的根脉。近年来,鲤城区积极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实施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工程,在全国率先建成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展馆,全省率先建立古城保护公益诉讼检察理论研究基地,致力打造常态化、专业化、特色化“司法护宝”品牌,为创建“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提供法治保障。
“常态化”司法保护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需要深耕细作,久久为功。近年来,鲤城区以泉州申遗为契机,注重摸排古城保护现状,加快建立健全遗产保护长效机制,持续加大文保单位、历史风貌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司法保护力度,用法治力量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古城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对象范围广。为了将力量拧成一股绳,鲤城区成立法检公牵头,文旅、住建、应急、消防等单位参与的古城保护联盟,通过公益诉讼、法律监督等方式,推动建立“文物长”制度、文保单位和古建筑“巡更打卡”制度、传统建筑构筑物收储机制等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长效措施;有效落实联合巡查、联席会议、整改销号、集中培训等制度,形成“文物主管+公安+消防+街道+社区+业主”联合监管模式。
作为全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核心区,鲤城区文化遗产丰厚,辖区共有8处世界遗产点、81处文物保护单位。出于司法保护集约化需要,鲤城区建立特色司法保护档案,将文物保护状况、涉法涉诉情况整理立档,并对文物开展法律风险评估,区分红、橙、黄、绿四种风险等级,分级落实保护措施。同时,该区联合华侨大学设立“古城保护公益诉讼检察理论研究基地”“海上丝绸之路司法研究中心实践基地”,联合泉州市文旅局成立“文化遗产法治守护基地”,与泉州文旅集团共建法治文化教育基地,举办“守护世遗泉州”论坛,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措施。
“专业化”问题化解
文化遗产保护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情施策。在古城保护发展进程中,鲤城区注重引入司法力量协助解决涉历史文化遗产难题积案,以巡回审判、公益诉讼等为抓手,创新问题化解机制,走出专业、特色的古城保护提升之路。
“海丝史迹保护巡回法庭”的创建,是鲤城司法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项创新举措。2020年4月,该区在全市率先设立海丝史迹保护巡回法庭,集中受理泉州市22个文化遗产点为代表、涉及泉州市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刑事、民事、行政、执行案件,依法打击危害文物资源、文化遗产的犯罪行为,妥善化解涉及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建筑相关物权保护、相邻关系、继承析产等纠纷,其中审结的涉苏廷玉故居物权保护纠纷系列案被评为福建省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十大典型案例。该区还聘任12名海丝历史文化、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专家和3名专家陪审员,参与文化遗产疑难案件的研讨、调解和判后答疑,帮助提升相关案件审判专业化水平。
聚焦古城保护中涉法涉诉的重难点问题,鲤城区还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建立古城保护行政监管与公益诉讼检察监督衔接配合工作机制,通过诉前检察建议,有效推动解决古城范围内的违章搭盖、安全隐患等问题,推动相关部门落实文保单位、古民居、古大厝的修缮、保养、周边环境整治等常态化保护措施。此外,鲤城公安部门还切实打击文物犯罪,督促安全管理主体落实相关责任。
“特色化”普法宣传
司法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不仅在于定分止争,更在于弘扬法治。近年来,鲤城区不断创新宣传形式,“线上+线下”结合,努力增进普法实效,增强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治意识,助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新发展。
去年6月,鲤城区在古城建成全国首家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展馆,馆内设置典型案例专栏,配备互动体验区,通过丰富的图片、实物、影像资料和互动游戏等形式,深层次、多方位地向市民和游客展示我国、世界各地文化遗产和相关法律保护工作情况。同时,该区还设立“护城检察联络点”“检察护宝观察点”,常态化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定期举办文化遗产保护法治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研讨沙龙、“校检合力护宝·守护世遗泉州”法治进校园等活动,打造多方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格局。
此外,鲤城区还发布《鲤城法院文化遗产司法保护白皮书》,深入社区、文保单位周边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典型案例;推出《古城漫游记》普法漫画并在全国发行,通过漫画图解方式普及古城和文化遗产保护知识;拍摄《“泉”在这“鲤”》世遗普法短视频,开展文化遗产司法保护直播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凝聚古城保护共识。 (张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