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有很多地方以“兜”为名,山兜、岭兜、岑兜、井兜、朴兜……最具神秘色彩的便是朴兜。兜本该是很小的,南安水头朴兜村的人口竟有1万多,人文历史更是丰富,犹如一座闽南历史大观园。这里有成片的番仔楼古大厝,尘封着久远的往事,震撼着我的内心。得近水楼台之便,我一次次走进朴兜。
那年,邂逅武者吕尚滑,不曾想,他竟是少林棍传承人。我与他谈起少林棍时,不善言辞的老吕一下子便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讲个不停。俞大猷独创俞家棍,抗击倭寇,后来他见少林武功尽失,便将之传给少林寺看家护院,少林棍再次扬名天下。少林寺遭到清政府清剿后,武僧四处逃亡,崇文尚武的朴兜人收留了了凡,无意间保存了这份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泉州少林寺重建后,派出数十名武僧常驻朴兜,由老吕传授少林棍,叙说这一段佳话时,老吕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平时除了教授少林棍外,最大的爱好就是参加舞狮表演。朴兜的舞狮与众不同,“白眉青狮”是最明显的特征,面对的不是舞动的彩球,而是刀棍,朴兜人把舞狮与武术完美结合,称之为“刣狮”。“刣”闽南话意为“宰”,威风凛凛的白眉青狮,在这里却成了宰杀的猎物,“刣狮”表演将泉州人骨子里威猛的个性展露无遗。
让我特别感动的是,老吕竟然毫无保留,向我讲授“少林棍”和“刣狮”的要领,好似我也是武林高手,两位武者在切磋武艺。前年,老吕不幸辞世,我时时翻阅之前录制的视频,回忆与之交往的点滴,不胜感慨人生无常。
当年,武僧了凡便是以“刣狮”之名,行授武之实,逃避清政府“禁止民间习武”的禁令。“刣狮”是朴兜保存的又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每逢村里有重大活动,“刣狮”“少林棍”便是必备的项目。
再次走进朴兜,恰逢四月初七,杨肃诞辰日。
唐朝末年,杨肃定居朴兜沟尾后,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唐昭宗赐封“太乙真人”,人称杨仙公。他却坚辞高官厚禄,倡修水利,引九溪十八漳灌溉坡地,受益良田数千亩。仙公浚、仙公坝今犹在,九溪十八涧款款而来,白鹭纷飞,荷叶田田,荷花摇曳,似是人间仙境。人们对于杨肃的敬仰早已化为信仰,杨真人的故居成了“太乙真人庙”。致敬仙公的最高礼仪便是为他表演“刣狮”和“少林棍”。
望着戏台上的杨仙公,白眉青狮摇头摆尾,欢腾跳跃,似是见到久违的主人,显得格外兴奋。我驻足杨肃故居前,观看戏班演绎仙公的故事,脑海里浮想联翩。
刣狮队伍浩浩荡荡,我一路跟着绕村行进,至九甲宗祠前驻留,再次表演“刣狮”“少林棍”,致敬“护法善神”——吕惠卿。
朴兜人对吕惠卿顶礼膜拜。吕相一生历事五朝,为官38任,历任翰林学士、知军器监、参知政事等职,可谓位高权重。他选能举贤,整顿军务,造桥铺路,勤政惠民,可谓功勋卓著。因为支持王安石变法,遭受保守派的围攻,历史功绩被一抹而去,对他创作老君岩也讳莫如深,仅以“好事者”代之,将他列为奸臣更是让人如鲠在喉。对于一个毕生著书等300余卷,对《论语》《孝经》《道德经》等经典文献进行批注的大家,怎样会是个奸臣呢?无论如何说不通。所幸,后世对于王安石变法重新定义,重新正视他的贡献。
鼓声阵阵,我思绪飞扬。清源山下,老君不言不语,泰然自若。眼睛迷离间,老子的形象竟与吕惠卿重叠,是老君化作惠卿,抑或惠卿就是老君,我不得而知。
我想起范仲淹的名言:“不为良医,便为良相。”
朴兜走出了“一医一相”,影响何止是一代两代人。鞭炮响起,青烟升腾,刣狮表演的人群里,我隐约看见一些模糊的身影:“悬壶济世”杨仙公、“励精图治”吕惠卿、“朱后文先”吕大奎、“廉洁清正”吕图南、爱国华侨吕振万……
刣狮队伍渐行渐远,锣鼓声回荡在巷道里。走出朴兜,我的思绪在历史的天空中徜徉……
乡村名片 朴一村
地处水头镇东部,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东畔大盈海港、西接朴二村、南接福厦公路、北临大盈溪,与晋江市一水相隔,双溪水闸连接晋江安海镇。村民以吕氏为姓,爱国旅港侨胞吕达民、吕超民、吕振河、吕振万四昆仲系朴一村贤达。荣获福建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泉州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