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狮命名的县级市,石狮的狮文化厚重多元,这里不仅有石狮因而得名的隋朝石狮,更有大陆唯一一个以展示“狮”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展览——石狮市博物馆的“闽台狮文化”展。
“闽台狮文化”是石狮市博物馆的常设展览,这里展出着来自海峡两岸1000余件年代不一、形态各异、材质多元的狮子,全面展示闽台两岸源远流长、一本同源的狮文化,是闽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宋代大型石狮雕像、明代卧式墓首狮、清代镇馆狮雕、清代磁灶窑酱釉“瓦将军”、百余个清代陶质武士骑风狮爷陶俑群、民国砖雕风狮爷以及金门著名风狮爷陶艺制作大师王明宗赠送的四尊绝版“风狮爷”的珍品、“狮头石舟”雕刻……展馆内,千狮千面、面面不同,中华传统文化和闽南建筑艺术文化在此融合碰撞。
在石狮市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李国宏的带领下,我们一起走进“闽台狮文化”展厅,欣赏这些或威武,或趣萌的狮子及其背后的文化寓意。□本报记者 黄宝阳/文 陈晓东/图
狮文化大观园
“闽台狮文化”是石狮市博物馆最早的展陈项目之一,1988年创馆以来,该馆便围绕“闽台狮文化”主题,向海内外征集狮文化藏品。2008年,石狮市博物馆“闽台狮文化专题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并荣获福建省第一届博物馆陈列展览优秀奖。经过十多年的沉淀和发展,狮文化特色展品不断增加,展览馆也从最初的100平方米,发展到近1000平方米。
走进该展馆,仿佛走入狮子大观园内,除了闽南各地常见的石雕狮子,还有木雕、砖雕、瓷器、陶器、紫砂、玉器、铁器乃至书画等形式、材质的狮子;年代从宋代、明代、清代、近代到现代;造型神态不同,或憨厚,或萌趣,或傲然,或嬉戏、或威武;姿态各异,或卧或坐或站,也有双脚腾空呈扑状;形态上,除了常见的单只狮,也有亲子狮、对狮,有背上坐有武士的狮,还有双面狮、三面狮等,非常有特色;从用途来看,从护路狮、镇宅狮到看门狮、厝角狮、敬神烛台狮、压鼓狮、旗杆狮、八卦狮、船头狮……不少藏品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李国宏精彩的介绍下,一只只静静或坐或卧或立的狮子,仿佛都“活”过来了,用它们身上的一刀一笔、一凿一刻,讲述了闽南文化的底蕴特色以及狮文化从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东南亚的经过。
狮子为百兽之王,自汉朝狮子来到中国之后,狮子就成为辟邪招福的瑞兽。在中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闽南地区,建筑、绘画及雕塑等艺术门类上均可见狮子形象。闽南狮雕材质大多选用绿辉岩、花岗岩。造型千姿百态,风格圆柔秀美,富有动感;配饰绣球、如意、铃铛、葫芦、祥云、铜钱等吉祥图案,象征富贵、庄严、平安、吉祥。
“狮文化传入闽南后,在当地聪慧的民间工匠的创造下,形成独具一格的颇具地方文化韵味、富有动态变化的闽南狮雕造型风格。这些各式各样、形式多样的狮藏品,集中体现出中华文化宽容而融通的灵活一面。”李国宏说。
寄托安居乐业的美好向往
李国宏表示,尽管馆藏的上千件狮文化藏品,形象千变万化、材质不一而足、功能也多种多样,但其信仰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是一致的,都寄托了人民对安居乐业的美好向往,其中,风狮爷文化便十分有代表性。
在“闽台狮文化”陈列馆内,形态各异的“风狮爷”极具震撼力。尤其是一百余个清代陶质武士骑风狮爷陶俑群,显得非常气派。
关于“风狮爷”的由来,闽台民间均认为与传说中的“风神”和“瓦将军”有关。闽南人相信,台风、飓风、龙卷风等都是“风煞”作怪,而威武的“风狮爷”可以用来镇风、止煞。
李国宏介绍说,“风狮爷”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石制风狮爷”,即用石头雕刻而成的各种狮子形象,姿态各异,它们一般被安置在道路交叉路口,民间认为有制煞、辟邪的作用。在泉州民间有时为了增强“风狮爷”的威力,还在带有狮子形象的石刻中再加“石敢当”三个字,其美好寄托也从辟邪扩展为除灾招福、祈求平安、保护村落安宁。另一种常见类型是“土偶风狮爷”,形象包括骑狮(或骑怪兽)武士和单体狮子,一般为陶制,也有的是砖雕或体型较小的石雕等,这一类型的“风狮爷”主要位于屋顶、屋脊,甚至嵌入墙壁,其中在屋顶的以放在正厅的中脊上最多。因为旧时屋顶多覆有瓦片,故屋顶“风狮爷”又称“瓦将军”。
漂洋过海传递吉祥
泉州与台湾一衣带水,血脉相连、文化同源,泉州是台湾同胞在大陆的主要祖籍地,随着大量泉州人移居台湾,“风狮爷”的信仰民俗逐渐传入金门、澎湖和台湾岛内,发展为闽台狮文化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闽台文化交流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仅在金门一带,就现存有风狮爷64尊,金门民众对风狮爷的崇拜从明末清初开始兴盛。据《金门县志》载:“明清时代,金门、大嶝经历多次天灾人祸,风沙茫茫,粮食绝收,岛上居民生活极度艰苦,始于村头巷尾设置‘风狮爷’,岁时节间,顶礼膜拜,终于风平沙息,化凶为吉,后来演成能镇风、镇厉鬼、镇水煞、护风水、破路冲、驱邪、求财添丁、升官晋爵等无所不能之神物。”
风狮爷信仰在金门的传播过程中,造型经过了从俯卧式、蹲坐式到直立式的转变。人立状风狮爷,是金门风狮爷有别于闽台其他地区风狮爷的最大特点,成为金门最鲜明的民俗代表作品。当地风狮爷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村落风狮爷”,一般安置于村落外缘的地面,体量庞大,最高的有3米多,材质多为石材,形态大多为单狮直立式,守护整个村落;另一种是“屋顶风狮爷”,大部分是以陶土塑造并烧制而成,形象以骑狮武士为主,也有少数为单狮形象。
在台湾安平、彰化、鹿港一带古民居建筑上也常见“风狮爷”。著名人类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星先生的研究表明,闽台两地风狮爷制作形态一致,金门、澎湖、台南等地的一些风狮爷甚至直接由晋江磁灶窑生产。风狮爷信仰文化见证了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见证了闽南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除了漂洋过海到台湾,根据国内外民俗学者、人类学学者共同研究的成果,受到大闽南区域文化圈的影响,以及华侨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特殊作用,日本冲绳、韩国济州岛、菲律宾吕宋岛等地区均存在“风狮爷”信仰习俗。虽然它们有的被称为“屋顶狮子”,有的被称为“石头爷爷”,且制作形态、安放位置各有不同,但其信仰文化的内涵,即用于辟邪、压胜的特征是一致的。
两岸交流以“狮”为媒
石狮市博物馆“闽台狮文化”展览自创办以来,便自觉担任起两岸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十几年来,在台湾、金门文化社团的大力支持下,其藏品日臻丰富,成为展示中华狮文化的一扇重要窗口。
2007年,利用闽台特有的“风狮爷”信仰文化,石狮市博物馆与金门文化艺术采风协会、金门县陶艺协会建立交流机制。金门风狮爷制作大师王明宗先生特地为石狮市博物馆制作四尊绝版风狮爷,成为该馆展览珍品。
“闽台狮文化”展厅内,有一对清代精美的石狮雕像,是闽台狮文化交流的见证。2008年11月,石狮市博物馆作为大陆第一家专门展示“闽台狮文化”的特色博物馆,与台湾第一家私人“中华狮文化”博物馆——宜兰县“河东堂狮子博物馆”缔结为闽台文化交流协作基地。河东堂狮子博物馆馆长高建文向石狮市博物馆赠送了这对清代石狮雕像。
2009年,石狮市博物馆与金门县宗族文化研究协会建立文化交流渠道。同年8月,应金门县宗族文化研究协会邀请,石狮市博物馆组团前往金门考察风狮爷信仰文化,并与金门县宗族文化研究协会联合举办“两岸一家亲·福建石狮金门族谱展”的活动,受到金门群众的热烈欢迎。
链接
这些特色藏品不要错过
清代镇馆狮雕
花岗岩石质,雄雌双狮,通高170厘米,雄狮开口、露牙、吐舌,前双肢举抱彩球;雌狮含唇、龇牙,表情含蓄,抚摸戏弄胸前幼狮。双狮颈系金铃,臂缠彩带,左右对视,含情多姿。神形兼备,堪称清代早期闽南狮雕的上乘之作,成为石狮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风狮四宝
2007年,金门县风狮爷制作大师王明宗应邀为石狮市博物馆量身订制“风狮四宝”。王明宗历任金门县文化艺术协会理事长、金门县陶艺协会理事长,被誉为“将原本具有民俗图腾的风狮爷,推向艺术创作殿堂的第一人”。
狮头石舟
展馆众多藏品中,最令人惊奇的是一尊摆放在展馆一端的“狮头石舟”雕刻。长约五十厘米的石刻小舟两侧雕着浪花、水纹,石舟内有一个小孔,舟首还雕刻着一个狮头。这个石雕或为清朝中期的作品,目前国内还未发现类似石雕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