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版:都市·社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22年7月5日 星期  
返回泉州网
数字报首页
搜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4 缩小6 默认2       
她42年如一日悉心照顾患病丈夫——
青丝变白发 为爱付一生
丈夫卧床不起,吃喝拉撒都需要张香兰。

她是个平凡的家庭妇女,大半辈子赡养父母、抚养孩子。她又是个伟大的妻子,从27岁到69岁,42年如一日悉心照顾患精神疾病的丈夫曾春桂,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重担,以实际行动诠释不离不弃的人间真爱。她就是泉港区前黄镇香芹村的张香兰。

遭遇变故

丈夫精神失常

早上5点,天还没亮,张香兰就起来淘米煮稀饭,随后穿上环卫工作服,到村里开始一天的卫生打扫。这份工作,每个月可以为家里带来1000多元的收入,加上养老金、丈夫的残疾人补助,每个月全家收入约2000元。11点左右,她回到家里,盛起煮好的稀饭,一口一口喂丈夫吃。

张香兰1953年12月出生于惠安辋川镇。1976年,23岁的她与邻村的曾春桂结为夫妻。曾春桂一表人才,上进心强,是村里有名的“高材生”,这让从小失去父爱的张香兰对未来充满憧憬。婚后几年,她负责操持家务,丈夫一边就近务工,一边继续读书。三个儿子先后降生,一家人日子过得虽不富裕却很温馨。

1980年7月,曾春桂再次高考落榜,情绪十分失落。一天,他突然在家里大喊大叫,哭哭笑笑,谁都劝不住。张香兰带着他到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精神疾病。在医院,丈夫的病情还能得到控制,但出院后不久就会复发。在“住院—出院——住院”的反复循环中,高昂的医疗费让这个本就不宽裕的家庭喘不过气来。

家里家外 她独自挑重担

从此,原本幸福美满的五口之家,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的重担压在张香兰身上,她每天4点钟起床,除了悉心照料丈夫和孩子的生活起居,还要兼顾田间劳作。地里的粮食、蔬菜都要打理,她一有空还跑到附近打点零工贴补家用。回到家后,来不及喘口气,她又赶紧打扫卫生、洗衣、做饭、喂鸡鸭,等这一切都忙完,往往已临近半夜,人也累瘫了。

这些年,张香兰四处为丈夫寻医问药,不管是朋友邻居介绍的,还是广告里看到的,只要有一丝希望,她都会尽最大努力寻来。听闻一种来自上海的中药效果很好,她费尽心思联系到厂家,恳请对方邮寄过来。丈夫对吃药很排斥,经常发脾气,甚至动手打人。张香兰不厌其烦,耐着性子哄丈夫按时用药。“医不好我就照顾他一辈子,只要有我在,就不会亏待他。”

不离不弃

盼携手走下去

2014年的一天傍晚,丈夫还没有回来,张香兰猜他可能跑到山上牵牛了。由于精神问题,丈夫总是担心牛会被人偷走,过一会就跑去看看。张香兰沿着山路找了一大圈也没找到,最后在路边的草丛里发现了丈夫。不知是被牛绊倒磕碰到脑袋,还是突发中风,从那以后,丈夫就卧床不起,一日三餐、吃喝拉撒,全靠张香兰照顾。为了安全,她特地在丈夫的窗前装上了木头栏杆。如今,丈夫的病情逐渐稳定。

丈夫病倒时,张香兰才24岁,邻居劝她趁着年轻另外找个好人家。“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我不能那么做。我嫁给他的时候家都是好好的,不能看他病了就不管了。而且我还有三个孩子,我必须坚持,只有我在,家才有盼头。”一晃42年过去了,张香兰对当初的坚守没有后悔过。三个儿子已长大成家,虽然都在打工,收入也不高,但他们也会帮忙照顾父亲。

如今,张香兰夫妻俩仍住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老旧石头房里,42年的光阴会磨光石头房的棱角,却没有磨平张香兰对丈夫的亲情。对于未来,她没有更多奢想,只希望可以陪伴丈夫一直走下去。

□本报记者 吴志明 通讯员 连键刚 连慧双 卢碧凤 文/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3 缩小5 默认1       
   01版:要闻
   02版:时政·要闻
   03版:时政·关注
   04版:都市·民生
   05版:都市·社区
   06版:都市·法治
   07版:经济·资讯
   08版:经济·财富
   09版:经济·财富
   10版:地方新闻
   11版:综 合
   12版:泉州“狮”话
   13版:教 育
   14版:清源·新悦读
   15版:文 体
   16版:看天下
小心 刺桐大桥又有坑了
落实“八号检察建议”
筑牢安全生产生命线
青丝变白发 为爱付一生
盗龙虾解馋
“吃货”被擒
男童高烧惊厥
民警及时救助
免费领取果苗 共同美化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