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秉持着一种乡村情怀,礼敬之心,我来到向往已久的村下村。
村下村,亦称苍霞村。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次环路,与镇行政中心间隔几十根灯杆的距离。背面靠山,三面平畴。南眺一派繁华的新兴工业园区;东面毗邻乡村小集市门头村;北望美丽乡村后曾村;西面与历史古村落后边村接壤。溪流东西挟持,道路四纵一横,潺潺的溪水与通衢的道路犹如村庄流动的血脉,给村庄注入强大的生命力,使村庄充满灵性和激情。
每个村落,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故事,每个村落都有它自己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核。村下村同样有着引人入胜的乡土文化、水光山色、民俗风情、历史形态、乡村记忆、现代文明、淳朴民风、富美的生活……在这里可以闻到庄稼的芬芳,也可以看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对我来说,村下村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它是我小时候西出远门的必经之路,但如今都是匆匆而过,对其了解甚少,感觉很抽象,实为憾事。
不亲往不可目睹其景观,不驻足无法品味其生动。村下,诣音苍霞,一个通俗,一个诗意。通俗也好,诗意也罢,都是乡村的记忆深刻的符号。横观纵览,到处都有岁月流水洗涤过的痕迹。斑驳的墙壁与华丽的贴瓷,镌刻着岁月的痕迹,矜持中透着刚毅,传统里显露时尚,平静而质朴,既有历史的深度和温度,又有时代的高度与广度,自然怡静又生机蓬勃,动静之间彰显出唯美的个性,充满无限观感,能唤醒记忆引起共鸣。一间间低矮的房子与一幢幢高耸的楼房,沿着公路两侧次第展开,错落有致,宛若黑白相间的琴键,跃动时代最美的音符,飘起缕缕乡音。
既然拥有便捷的交通,那么就不能不提到村中那条从崇武卫城至泉州郡城横跨东西的古道,而提到古道就不能不说说古道上与后边村交界处的那一座旧石亭,楣曰“锦霞亭”。锦霞亭为纯石结构,长5.1米,宽3.9米,高3米,始建于1920年,东西门对开,上盖石板四柱支撑,亭里附设石椅,墙面上长满斑驳的青苔,虽然简陋却相当牢固,现已偏安一隅,四周杂丛生草,与周围的高楼大厦很不协调,显得愈加苍老,似一位饱受风霜的老者,沧桑又庄严地以独有的姿态昂立着,守望着人烟渐稀的古道,守望岁月馨香。它是旧时最温暖的建筑,游子心中不灭的乡愁,路人旅途中温馨的港湾,我心中不老的思念。
换一种说法,这座看似不显眼的小石亭,是村下村最有意义的文化遗迹,当之无愧的地标,也是全镇至今保留比较完好的五座路亭之一。饱经沧桑的石亭,与村中几座红砖祖厝构成村庄永恒的记忆。时代在变,祖先留下来的精神与物质财富永远不会变,历久弥坚,而且当年的海丝文化余韵,至今仍在影响并浸润着这片土地,风雨斑驳愈加沉稳厚重。
一样的乡村,别样的风光。村中原本供奉先人的一座古大厝旁,附设一间烈士纪念馆,显得愈加光辉璀璨,成为黄氏族人的骄傲、永不枯竭的精神财富、世代景仰的丰碑、赓续红色基因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打卡点。“黄灿煌烈士纪念馆”几个赐金大字,在晨光的沐浴下,光彩夺目,永照千秋。黄灿煌烈士,1938年3月从菲律宾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5月辗转进入延安参加革命斗争,随后参加了华北战场的敌后抗日战争,1942年8月在战斗中负伤,后因伤重治疗无效而牺牲,2016年6月魂归故里,骨骸安放在故乡青山脚下,供后人瞻仰缅怀,烈士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青山永驻、与日月同辉。
英雄已远逝,奋斗不息的精神依然在这一片土地上生长,新时代迈出铿锵有力的创业脚步,振兴乡村的号角已经吹响,扬帆起航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