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6月28日第五版以《东湖公园清道夫泛滥成灾》为题,报道东湖公园发现大量清道夫后,引起公园管理方的高度关注。昨日,东湖公园再次组织工作人员捕捉荷花池内的清道夫。20条地笼放置短短一天时间,就抓获100多斤清道夫。
□本报记者 陈明华 文/图
地笼出击
成鱼落网幼崽仍在
昨日上午9点左右,一阵突如其来的大雨过后,老苏甩掉斗笠上的雨水,开始收地笼。老苏负责东湖公园荷花池养护,他说,地笼是前一天沿着池塘岸边放下去的,在水下已有一天一夜了。
“哇,这么多鱼,这是什么鱼,能吃吗?”随着地笼的出水,一网网黝黑的清道夫被打捞上船,引起游园的市民、游客的注意。记者注意到,大部分市民并不认识清道夫,也不清楚这种鱼的危害。
地笼抓捕水底的鱼类,按照正常情况,会有土鲫鱼、鲇鱼、罗非鱼等多种鱼类。然而,老苏拉起的地笼内绝大部分都是清道夫,其他的只有屈指可数的黄鳝、小龙虾和小鱼。“以前放这么多地笼,至少可以抓十几斤土鲫鱼,本地草虾也可以抓很多,现在都没了。”老苏感慨道。
记者沿着荷花池走访时发现,沿着池边安置的一条白色水管上,趴着许多小鱼苗,其中不少是清道夫幼崽。
忙碌了大约1个小时,20条地笼全部出水,老苏装了满满三大盆清道夫,他估摸着有100多斤。“上一次40多条地笼放了两天,抓起来五六百斤清道夫。这次地笼少,放置的时间也不长,但还是能抓这么多,可见东湖里的清道夫泛滥到什么程度。”
全湖围剿 将持续投放地笼一个月
据悉,原来按照公园中心的计划,打算在荷花池内以木桩围堰,围出新的造型,种植不同品种的荷茶,形成“七星拱月”景致,供游人远观,“没想到惨遭清道夫啃食,变成一池残荷”。相关负责人介绍。
由于清道夫泛滥成灾,给湖区的生物造成巨大影响,公园中心决定采取全湖“围剿”的措施,捕杀清道夫,“也曾考虑到使用药物,但是担心破坏整个湖体的生态系统,最终放弃了”。
据老苏介绍,清道夫表皮十分坚硬,好像穿了一层铠甲,使用普通的渔网会被它冲破,难抓且费网。后来,公园方面借来专用的捕鱼工具——地笼。由于清道夫无法食用,曾有网友建议将其粉碎当饲料,公园中心最后决定将捕上来的清道夫当作厨余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置。
“除了重灾区的荷花池区域外,主湖区也有发现清道夫,我们也会放置部分地笼进行捕捉。”该工作人员透露,整个集中“围剿”将安排三五天放置一次地笼,持续一个月,“具体要看捕捞成效如何,如果清道夫数量控制住,将常态化用地笼捕捉;若效果不好,将考虑换种方式进行管理。”他奉劝群众不要在公共水域随意放生清道夫,以免造成外来物种破坏水域生态系统。
市民惋惜
今年难见“东湖荷香”
史载,古泉州八大胜景“东湖荷香”就在如今的东湖公园位置。唐时湖面40余顷,有东湖亭、二公亭;宋有波恩亭;明有揽古亭。盛植荷花,成就东湖荷香之景致。
“去年来看时,还是满池荷花,十分漂亮;今年再来观赏,竟然成了一池残荷,令人感到可惜!”家住东湖公园附近的市民赵女士,望着被清道夫啃食的荷花池感叹地说。之前,她还以为是管理部门对荷花的种植有调整,后来看到媒体报道才知道“凶手”就是泛滥成灾的清道夫,“确实要清理一番,才能让荷花再次盛开在东湖公园”。
据公园中心工作人员介绍,2018年至2019年对公园湖体进行大规模清淤时,并没有发现清道夫,“去年荷花池区域长势很好,说明还没有什么清道夫”。
相关
链接
清道夫:
外来物种无天敌 破坏生态危害大
清道夫,学名豹纹脂身鲇,原产于拉丁美洲,又名吸盘鱼、垃圾鱼、琵琶鱼,体大,口唇发达如吸盘,因为以各种水底垃圾为食而得名,经常与各种鱼类混养。上世纪80年代,清道夫作为一种观赏鱼类被引进我国。因为清道夫会以水体中的各种藻类为食,同时还会将观赏鱼留下来的食物残渣吞食,净化水族箱的水质,所以成为鱼缸清洁工的角色。
成年的清道夫食量巨大,除了青苔等藻类,它还会以其他鱼类的鱼卵为食,一天可以吃掉3000—5000粒,也会吞食鱼苗。它还会盯上一些受伤的鱼类,吸附在伤口上不断吸食,直到这条鱼死亡并被其吞食。这严重威胁到其他鱼类的正常繁衍。
随着养殖规模的逐步扩张,一些清道夫通过逃逸、放生等途径进入我国的自然水域。早在2014年,我国发布的第三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上,清道夫就已经在列。作为外来物种,清道夫在我国没有天敌。因为水族爱好者的私自放生行为,导致清道夫在南方的一些河流中泛滥成灾,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清道夫身披重甲,肉少且腥味重,在国内不为“吃货”所好。
清道夫自身生存能力较强,能适应各种各样的生存环境,即使是在污染的水源也可以安然无恙。更糟糕的是,即使它被抓上岸,在太阳下暴晒后,放入水中依然可以“复活”。
好在清道夫不具备耐低温的能力,当水温低于10℃,就会出现死亡的风险,这也是它们目前只能在我国南方地区肆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