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千百年来,福建人民在世代相续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价值追求、思想创造、技艺传承。这些跨越时空的智慧光芒,照亮了闽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凝练、传播、弘扬“闽人智慧”,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今日起,本报选择刊发精彩的“泉州智慧”,以飨读者。
每当人们来到湖南长沙,一定会去湘江边瞻仰屹立于橘子洲头的巨型雕像。不为人熟知的是,这座雕像的石材来自福建,雕塑和装配工作也是由来自福建惠安的工匠们完成的。
其实,惠安雕艺工匠们的作品和技艺早已在海内外获得大众认可。井冈山纪念碑、南京雨花台纪念馆石雕,都是惠安石雕工匠的杰作。
□曾志刚 陈伟凯/文 惠安县融媒体中心/供图(除署名外)
惠安何以成为
世界雕艺之都
惠安石雕工艺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惠安石雕由滨海凿石筑屋的闽越先民文化与晋唐中原南迁文化交融而生,与建筑艺术相伴相生,缔造出独树一帜的南派雕艺风格。
惠安地处闽南沿海,耕地稀缺,本地又盛产峰白、笔山白、古山白、泉州白等花岗岩石材,众多百姓把谋生的目光转向丰富的石材资源。他们就地取材,以石建屋、以石筑城、以石造桥、以石修庙、以石造像,石雕技艺在这里代代传承、不断发展。
两宋至明初,惠安由于众多石桥、巨塔的修建,大型石佛的雕凿和石城垣的修建,石雕这一行当人才辈出,技艺日臻成熟完善。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洛阳桥,就是宋代惠安工匠的作品。
明代中后期以及清初,惠安石雕吸取了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外来文化,并与建筑艺术完美结合,渐渐形成了以玲珑、纤巧、繁缛、流丽为特点的南派风格。自此,南派石雕艺术脱离北派传统,自立门户,与北派石雕艺术并驾齐驱。
清末民初,惠安石雕艺人走出家门,在福州、厦门乃至海外开设石店。
2006年,惠安石雕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惠安石雕获国家“地理标志”注册认定。2015年,惠安南派雕艺12件(套)代表作入藏国家博物馆。惠安先后获评“世界雕艺之都”“中国雕艺之都”“中国民间艺术(雕刻)之乡”“中国雕刻艺术传承基地”之称。
2015年,在对惠安“世界石雕之都”的命名函中,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写道:“惠安已成为国内外产业规模最大、工艺水平最高、产品种类最齐全、加工能力最强的石雕石材工艺品生产加工与出口基地。”
南派石雕的独特气质
相较于北方多采用汉白玉雕塑,闽南本地韧性极强的花岗岩可以被雕塑成更纤细、更灵动的造型,而且不易断裂。这为惠安石雕工匠锤炼更为精细繁复的圆雕、浮雕、沉雕、影雕、线雕、透雕等雕刻技艺创造了条件。
生活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的石雕巨匠李周,是惠安石雕史上第一位有名可查的石雕大师,被誉为“南派石雕一代宗师”。他的出现使惠安石雕艺术出现划时代的转变,其造型日渐繁复,风格由质朴粗犷趋向精雕细琢,更加注重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之美。
以遍布大江南北的石狮子为例,北派的石狮子大部分呈蹲状,虎视眈眈,象征着强大威严的皇权和气吞万里的气势。以惠安为代表的南派石狮子造型活泼、纤巧灵动,或呈现摇头摆尾站立的形状,或拖家带口出现,雌雄二狮左右侧视,雌狮前爪抚摸戏耍的幼狮,雄狮脚捧绣球,口中有圆石珠滚动,呈现出一派和谐欢乐的家庭氛围,蕴含着浓郁的闽南文化气质。
开拓进取的
新时代传承者
闽南人素有爱拼敢赢的性格特质,石雕技艺也在力争上游、互不服输的氛围中不断传承、创新和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技艺精深、承古开新的惠安石雕艺术家。他们既继承老一辈的技艺和气质,又结合现代艺术思想,运用不同石材和现代工艺,创作出匠心独具且风格多样的作品。
截至目前,惠安县拥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名,中国石木雕艺大师8名,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40名,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63名,中高级工艺美术师1000多名。
以石为纸,以锤作画。嘈嘈切切、铿然作响间,仿佛是生命的绽放。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惠安石匠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岁月呈现。他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创造了今日惠安雕艺产业的不凡品质与口碑,展现惠安雕刻的精湛技艺和文化传承。
(来源: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