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中国传统工艺品,属于珐琅器品种之一,一般特指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掐丝珐琅,其制作一般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掐丝珐琅有着五彩斑斓、华丽夺目的魅力,因此成为藏家追捧的对象。□本报记者 曾广太 文/图
原是一种舶来品
掐丝珐琅由阿拉伯传入中国。元朝时,随着国外工匠的涌入,也带来了当地的工艺特色,阿拉伯人就带来了烧造掐丝珐琅的技术和原料。后来,中国工匠又赋予了它新的生命,这时候国内才真正开始兴起制造珐琅器。拥有雍容华贵,金碧辉煌,美观大气等特色的它成为中国文化史里的瑰宝。但是由于技术不成熟,制造规模小,自然产量也少工艺也不精。所幸到了明代,特别是景泰时期,这门技术发展的最为迅速。掐丝珐琅因为主色调基本是蓝色,所以就被称为“景泰蓝”了。
掐丝珐琅见证了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作为较为名贵的奢华器皿,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泉州收藏爱好者吴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收集铜胎、瓷胎掐丝珐琅器。由于工作原因,吴建设经常出差,尤其是到山西、陕西。每次出差,他都会到当地的古玩市场淘宝,与当地的古玩界结交朋友。有一次,吴建设在山西古玩市场蹓跶,无意间发现一对直径70厘米、重达35公斤的九龙摆盘,此器将掐丝珐琅工艺与錾胎珐琅工艺完美结合,造型生动,纹饰曼妙。吴建设一下被这对摆盘迷住,便对店主展开“攻势”,最后对方耐不住他的“纠缠”,才转让给他。
珐琅器中技艺最为繁复者
珐琅器根据制作方法大致可分为掐丝珐琅、内填(嵌胎)珐琅、画珐琅等;根据胎地种类,一般可分金胎珐琅、铜胎珐琅、瓷胎珐琅、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等。其中,要数掐丝珐琅的制作技艺最为繁复,艺术收藏价值也最高。
掐丝珐琅,属于珐琅器品种之一,是我国传统手工艺品。所谓珐琅,是一种主要成分为石英、硼砂、长石和氟化物的硅酸盐类物质,属性与陶瓷釉、琉璃等相近。用珐琅制作的器物,就叫珐琅器。掐丝珐琅器,是在器物胎体上,用金属细丝掐、掰成特定的纹样图案,以银焊药粉高温焙烧、焊接组合、洗平正丝;然后根据颜色需要将珐琅釉料填入其中,最后经过焙烧;重复填、烧两步,直至纹样内釉料平面与掐丝平齐,再经抛光、打磨及镀金等工序而成。泉州收藏爱好者杨黎婷表示,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掐丝珐琅制作所耗费的人工成本大,而且用料昂贵,其胎以铜胎为主,珐琅釉多为进口天然矿石、半宝石加工提炼而成,耗金量也大,其用料和制作工艺构成了它的巨大成本。欣赏一件掐丝珐琅,要看造型,是否美观、大方;看花纹,间隔是否均匀,疏密是否得当,花卉构图是否有章法,鸟兽是否活灵活现;看釉色,釉色过度是否自然,色调是否和谐,颜色是否鲜亮,层次有否错落有致;看镀金色彩,是否纯正,底座比例是否合理;看磨光,不要有划痕。
看砂眼辨别真伪
近年来,掐丝珐琅市场收藏行情逐年升温。随着掐丝珐琅价格的进一步走高,人们的收藏热情也被再次激发起来。据悉,由于珐琅价格高,使得市场出现一些仿制品,有些高仿甚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收藏爱好者需要慎之又慎。
掐丝珐琅收藏有何技巧,在吴建设看来,多学习,多交流,找感觉,这样就可以区分真假,降低风险。
首先,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看它是否存在砂眼现象。如果看到一件没有砂眼却又号称是古董的景泰蓝,你就要当心了,它很有可能是丝毫不具备艺术价值的现代工艺品。古董的一大特征是釉料表面存在砂眼现象,针眼般大小这是由于古代提纯技术不高,导致釉料中硼酸盐含量过高,因此,在烧制过程中,杂质气化产生了小孔。到了清乾隆时期,随着工艺的改进,砂眼现象减少。
其次,收藏掐丝珐琅,以胎体厚重工艺精细为最佳。一件约30厘米高的乾隆掐丝双耳龙寿纹瓶,器胎可厚达1厘米以上,需双手合力才能提得起;而清道光年间及后世制作的景泰蓝,器胎和重量都要轻巧得多,一只手便可提起。此外,收藏掐丝珐琅,除了认清年代外,在器型的选择上,应以人物、动物为首;其次是炉、瓶,且须造型奇特,以有出戟、附件为佳;再次是碗、碟、杯等。
最后,在观察珐琅釉时,还必须考虑历史的原因。明代器的珐琅质厚,色透,砂眼凹坑大且多;清初器的珐琅也有砂眼,但比明代有显著改进,珐琅质厚但不透;至清末、民国时期,珐琅稀薄,但砂眼几乎消失。火镀金的色彩,明代器金厚,色泛红;清初器金薄,色泛黄;清末金色泛白。此外,收藏掐丝珐琅,除了认清年代外,在器型的选择上,应以人物、动物为首;其次是炉、瓶,且须造型奇特,以有出戟、附件为佳;再次是碗、碟、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