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以来全球通胀“高烧”不退,下半年会否“传染”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司长万劲松14日表示,中国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继续保持物价运行在合理区间,全年3%左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预期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国家发改委当天举行上半年经济形势媒体吹风会。万劲松在会上指出,今年以来,国际能源、粮食价格大幅上涨,美欧等主要经济体通胀居高不下。而中国物价持续运行在合理区间,上半年CPI平均上涨1.7%,涨幅明显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与国际高通胀形成鲜明对比。
谈及下半年物价形势,万劲松说,我国商品和服务市场供给能力总体充裕,煤炭优质产能持续释放,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今年夏收小麦产量高、品质好,生猪产能总体合理充裕,近期能繁母猪存栏还在进一步增加,牛羊禽蛋和蔬菜水果生产正常、供给充足,保供稳价具有坚实物质基础。
此外,近几年经过应对疫情做好生活必需品供应的实践、应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冲击的实践,全国各地保供稳价工作体系逐渐完善,预案逐步成熟,调控手段更加丰富,部门间、地区间协调协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应急调控能力明显增强。
万劲松强调,发改委将继续密切跟踪物价总水平和重要商品价格走势,持续加强市场调控,抓好各项保供稳价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全力稳定粮食生产,进一步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重要民生商品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必要时适时投放中央猪肉储备,指导地方联动投放储备,充分发挥猪肉储备对稳肉价、稳物价的作用。
与此同时,以煤炭为“锚”继续抓好能源保供稳价工作,通过完善煤炭产供储销体系、强化市场预期管理等措施,引导煤炭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中新)
美通胀破“九” 创近41年新高
美联储或进一步激进加息
据新华社电 美国劳工部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9.1%,涨幅创近41年新高。分析人士表示,通货膨胀持续高企将强化市场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进一步大幅加息的预期,而这种激进货币政策或将加剧美国经济衰退风险。
劳工部最新数据显示,由于能源、食品价格和居住成本持续攀升,6月美国CPI环比和同比增幅均较5月明显扩大。具体来看,能源价格环比上涨7.5%,同比大幅攀升41.6%。当月,食品价格环比增长1%,同比上涨10.4%。占CPI比重约三分之一的居住成本环比增长0.6%,同比涨幅5.6%。
在连续3个月超过8%以后,CPI同比涨幅“破九”再次突破市场预期。不少美国媒体和经济学家将通胀高企归咎于白宫和美联储错判形势,推行过度的财政刺激和宽松货币政策,对市场的变化应对迟缓。另外,地缘局势导致的全球能源价格和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全球疫情反弹导致供应链持续中断等因素不断推高本已居于高位的通胀。
美联储定于7月26日至27日召开新的货币政策会议。自3月以来,美联储已三次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1.5%至1.75%之间。在6月的货币政策会议上,美联储加息75个基点,是自1994年以来最大幅度的单次加息。随着通胀破“九”,美联储将再次激进加息已经成为市场共识。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此前曾表示,在7月的货币政策会议上,美联储或将决定继续加息50个基点或75个基点,但以目前形势看,不少市场人士对加息幅度的预期甚至已超过75个基点。富国银行证券分析师萨拉·豪斯认为,美联储再次加息75个基点似乎是应对持续物价压力的“下限”,而非“上限”。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美联储观察工具13日显示,交易员预期美联储7月加息100个基点的概率已达到80%左右。
美国企业研究所经济学家德斯蒙德·拉赫曼告诉记者,通胀屡创新高,几乎肯定会导致美联储继续推行激进加息政策,大幅缩减资产负债表。面对美国国内经济和金融市场疲软的态势,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势必会加大美国经济在年底前“硬着陆”、股市和债市“进一步动荡”的风险。
上世纪八十年代担任美联储理事的罗伯特·赫勒在最新发表的文章中表示,美国经济已陷入连续两个季度萎缩的技术性衰退,并将在2023年初迎来更加严重的第二次衰退。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日前也预计,美国经济将于2023年年中陷入衰退,失业率将在2023年第四季度达到5.4%的峰值,显著高于当前的水平。
相关链接
多国疯狂加息以抑制通胀
本报讯 这个夏天,高涨的不只有随气温升高的通胀,还有各国央行隆隆作响的加息声。
14日,菲律宾央行意外大举加息75基点,加息幅度为近22年来最大,该央行原本计划在6月加息后于8月举行政策例会,本次加息是在两次货币政策会议之间进行的一次计划外的行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也通过上调新元名义有效汇率政策区间的中点,进一步收紧了货币政策。
13日,加拿大银行(央行)宣布大幅加息10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上调至2.5%。这是今年以来加拿大银行第四次宣布加息。加拿大银行同时宣布继续量化紧缩,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以配合加息政策,进一步疏解通胀压力。当天,韩国央行史上首次实施大幅度加息50个基点、新西兰联储连续第三次加息50个基点、智利央行加息75基点。
瑞银资产管理近日发布2022年全景展望年中报告称,全球增长恐慌将是下半年最有可能被市场参与者定价的经济因素。具体来看,全球经济活动已经放缓,各国央行持续表示需要进一步减速以降低通胀。 (华街)
专家观点
中国应防范
输入性风险
近期,在全球性通胀“洪流”之中,中国通胀维持在较为温和水平,成为一股“清流”。
“中国CPI相对温和,与所处的经济周期密切相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李志鸿介绍,疫情以来,我国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恢复经济社会发展,回归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常态化。目前我国国内供给已快速恢复,但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消费需求扩张力度较大,而供给恢复较慢。中外经济复苏节奏不同、宏观政策取向分化,使得中国在全球性通胀下保持一股“清流”。
当然,作为全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也面临着输入性通胀风险。李志鸿介绍,全球“滞涨”风险加大,需求走弱,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外需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稳外资稳外贸挑战。同时,在全球金融环境收紧的过程中,国际金融市场可能发生动荡,部分新兴经济体面临较强的经济危机风险,这些风险对我国的传导影响也不容忽视。
在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看来,下半年全球高通胀或还将延续。这对中国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PPI指标上。“中国是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PPI高将冲击制造业和中小微企业,推高生产成本。当前,中国已采取了应对政策,比如保供稳价格、释放煤炭产能,政策的积极影响已经显现。”
针对防范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李志鸿认为,当前需要密切跟踪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充分把握借鉴历史上发达经济体退出扩张性宏观政策的冲击影响,加强股市、债市、汇市、期市监测预警,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等风险预案。
“此外,我国还应坚持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保持并适度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好汇率调节的自动稳定器作用;做好跨境资本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李志鸿说。(天目)